有鑒於上次看蘇上豪第一本關於醫學書寫—《開膛史》—的好經驗,很快地我就去圖書館找出他隔一年出版的第二本,也是跟醫學書寫相關的《鐵與血之歌》。
先說說期待感落差這件事。他的《開膛史》算是一本非常不錯的讀物,除了獵奇醫療史的介紹,還包含一些醫學倫理的探討跟反思,特別是關於臺灣醫療議題的討論。可是,不曉得是不是因為《開膛史》太好看,《鐵與血之歌》反而沒有前一本來得精彩。由於《開膛史》實在太獵奇,包含的內容也是醫學還在摸索的階段;而《鐵與血之歌》是偏向當代醫療史,尤其談心血管的外科手術史,所以獵奇感就沒那麼重了,而一但沒那麼獵奇,我想我在閱讀時的好奇心多少也被打了折扣。可是撇除我想看獵奇歷史的心態跟期待,書裡談到的外科醫療近代史還是有一定的水準。
既然書的副標題是「一場場與死神搏鬥的醫學變革」,可以猜想這本書很大部分是關於臨床醫學的書寫。整本書跟上一本《開膛史》一樣,也是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是:「死神的刀刃」,主要談跟死亡的一些有趣的迷思跟臨床觀察;「亡者的脈搏」談跟心臟外科手術相關的當代史;「藥命相對論」談一些養生、藥物、還有外科用品的發展與歷史;而最後一部分是「杏林狂想曲」,主要是談一些醫療的倫理議題。每一個部分大概由7到8篇不等的散文集結而成。
由於我個人比較喜歡哲學,所以對書中含有哲學議題的醫學書寫有較大的興趣。例如第一部分裡,名為「慈悲的殺戮」那篇文主要是探討安樂死的歷史;這種被反對安樂死的人稱為「加工自殺」的行為究竟是什麼意思?讓病患以個人意志決定死亡的行為為什麼需要被禁止?此文順便探討安樂死的來源跟現代的爭議,而且充滿著哲學反思。而第二部分裡那篇「腦死的價值」主要探討腦死跟相應的器捐問題。腦死不是被列為死亡的一種嗎?如果是,為什麼還需要再被判定為腦死的病患身上投注醫療資源?「留全屍」究竟是好還是不好?第三跟第四部分的文章讓我有回到閱讀《開膛史》的感覺,從一個醫學概念或物品,探討它們背後的獵奇史,包含人工血管、導電貼布、人工瓣膜、盲腸,跟正露丸(主要在第三部分);而第四部分回到更多的醫學倫理的討論,例如在醫學裡女醫師的地位,早期的女醫者跟男醫者幾乎有一樣的地位,只是不知曾幾何時,男性開始主導了醫學圈。這部分還包含保險套、醫學的蛇杖來源、醫院、救護站、救護車等相關的歷史。
雖然整體來說,個人覺得這本書比前作《開膛史》還來得稍微遜色一點,但還是有倒吃甘蔗的感覺,推薦給對醫學書寫有興趣的朋友。雖然內心小失望,我想我應該還是會找出蘇上豪的下一本跟醫學有關的書寫來看。就這樣,有機會再推薦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