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7

灰色地帶:哈佛商學院用五種思維捷徑,看懂人性,做對決策 BY 壹團 譯賢 Eyad Saleh

灰色地帶
書本前言提到:「當我們能處理越多的灰色問題,我們攀爬的越快。」
管理、銷售、政治,所有面對人的事物,我們免不了要認識灰色地帶。
除了避免觸礁,也是為了能順利處理手上的問題,灰色地帶就是一本討論如何釐清膠著事態,尋求解法的方法論。
書全文精華,可以濃縮再一篇故事情境裡。這個故事情境,如果熟悉賽局理論的人應該不陌生。我稱這則故事叫「合理傷害」
『有天晚上,你家門鈴響了,你打開門看見三個警察,你請他們進來,他們也很快切入主題。他們告訴你,附近的醫院裡有六個正依靠維生系統的病患。全都迫切需要器官移植。因此警察準備帶你到醫院去,你是最適合的人選,需要當器官捐贈者。政府的衛生部門做了粗略的決策樹評估,預計你大概會失去四十年的壽命,但其他人能得到壽命約數百年。警察建議你做對的事情,自願隨著他們到醫院去。如果你不同意,那他們會將你上銬帶去醫院。』這時候你該怎麼辦?如果依照他們的計畫做你就會死,你愛的人和朋友會非常悲働,但他們也可能感到安慰,因為你救了六條人命。
一條命抵六條命,看數字這是一樁划算的買賣。用你的命換其他人的命,同樣都是命,用道德的角度看這是一個衝突。這樣的情境,就是一個灰色地帶,同時也是二戰時納粹管理者們經長遇見的衝突。

現在「大數據」的信仰遍及每一個追求潮流的企業,在「數字為尊」的領導下,出現很多違背人性的問題。我們經常思考廣泛,但不深入。
這一則故事,就是整本書的開端,也是到書末我們不斷要思考的問題。

在這裡,我們把人先分為兩個族群,一個族群是管理者的角色,一個族群是反抗者的角色。
如果你是管理者,你要如何讓這一條做法被有效執行?如果你是反抗者,你要如何讓管理者明白這個要求不合理,並且改變做法?

首先你必須思考,當事人的情境如何感受這些事情,如果你是管理者,那麼你也許可以開出這些條件: 1.過程是無痛的 2.你家人將領有一筆豐沛的補助金3.六人當中,其中一人是科學家,並且在手上已經有一個足以解就百萬人的醫療開發案,現在只需要他再度活過來,就可以推行,而你的犧牲足以整就這些人,並不是換六個人的生命,而是一百萬人的性命。而當你同意,總統將親自表揚你,教皇也會在梵諦岡為你祝福。4.這個計畫是政府高層的秘密計畫,但如果你自願,那可以留有時間跟家人好好道別。
這樣的做法多了一項宗教意義,並且比原先的做法多考慮了參予者的感受以及利益。算是恩威並施,雖然仍有道德的疑慮。

那麼如果你是參予者,不想參予這項方案,該如何反擊呢?作者也提出幾個方向1.讓提案回到最初使的初衷,在這篇故事裡就是道德制高點,比如:生命是平等的,沒有人自願死亡,醫院裡的六個人還有等待被解就的百萬人都不是自願的,你也一樣不是自願,如果要做這件事需要尊重你的感受,如果需要你做正確的事情,那警察也必須尊重你身為人的基本權利。2.教皇與總統如果願意表揚這件事情,那必然是希望參與者是自願,不然對於教廷還有總統聲譽都是個危害,所以是否可以請警方再找找有沒有其他自願參與者。3.那些人有家人,你也有家人,如果你不是自願的,那家人必然對自己的離開感到莫名其妙。那麼牽動的就不是只有你一個人,而是一群背後關心你的人。那六個人就算得以倖存,卻給另一群人帶來一輩子的陰影,所以應該重新考量這件事情。

當中有許多經典案例,讀者可以依據故事情境設想自己扮演不同角色時如何運用書中的原則將事情圓滿處理。書裡提及五項技巧,以及決策樹做為工具。
1. 是誰再做這些決定?(以決策樹分析)
2. 我是否有盡到責任與義務(道德出發點是否正確)
3. 這決定有哪些可能結果?
4. 我是否能「忍受」這些後果?
5. 是誰在下這些決定?

除此之外,在表達策略上,書的尾端也略有著墨。一場聚會,該讓誰先發言,什麼時候最後發言,都影響局勢的變化

書中還提到一個核心觀念「比起結果,價值更重要,而對的程序比對的結果更重要。」如果沒有正確的程序,就不會有正確的結果,慎至要修正都會求之無門。

推薦給對謀略、管理、溝通談判感興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