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7

孤獨的力量:即使不被理解,仍要面對真正的自己,才能真正富有與自由。 BY 壹團 莫 Ophelia

買這本讓我了解到先爬文看看大家閱後心得再購書的重要性(囧)……我喜歡的書籍蠻相似,大多是溝通/優雅/快樂學方面,這本就是在閒餘時逛逛誠品翻幾頁覺得好像不錯就帶走了,看不到一半超想棄書,實在太……不合胃口,但畢竟花錢購買了又覺得要有始有終,一定有不錯的佳句……我想我還是比較喜歡歐美作家寫的,務實。


日本作家我時常會有這種…黑人問號的困惑,他們太愛探討飄渺不確定的東西,例如「死亡」、「靈魂」。節錄幾段我覺得「似是而非」的書摘(也許國家處境心境不同吧):

【1】這些難以計數的書籍,毫無疑問地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養分。然而,人們卻無法將閱讀視為追求靈魂之友,我認為與近年來的占卜熱潮有關。占卜結果指出「這就是這種類型」時,人們就會覺得不了解自己的內心也無所謂。若將占卜視為了解自我的跳板倒也無妨,但每每看到那些配戴幸運物、吃什麼會好運的人們,生活完全被占卜支配,我總是忍不住想對他們說「只要停止這些依賴,你就會好運不斷」。徹底了解自我和自我價值觀後,就不會在好運、壞運的認定基準中徘徊不定了。

【2】反觀部落格的文章則完全沒有寫下任何秘密,盡管寫的再多,但也不會把真心話寫出來。換言之,在寫部落格時其實帶有強烈的娛樂性,這與孤獨的技法其實有出入。乍看之下雖然增加寫下祕密的機會,但真正想說的卻隻字未提。我想這些部落客們,並未意識到這點吧,我認為以讓別人看見作為前提的部落格,只是練習寫作的方法之一。

【3】茶道世界裡,「察覺他人的動作而應變」也是重要無比。日本獨有的切腹並不全然是負面意義。生存時感到死亡比鄰而居的緊張感,死亡也是如此,我們都是依著死亡而活,這就是日本人的生死觀。

___


有時更是很會「腦補」或者太容易誇張……好吧,可能容易滿足是好事。節錄幾段我覺得「到底在說什麼」的書摘:

【1】我擅自將小林秀雄、歌德、福澤諭吉和尼采視為一家人,我因這種攀親帶故的說法而沾沾自喜。雖然不似親子般親近,但因為是一家人,對方一定也會對我抱持好感吧。

【2】意象世界裡的貧困人生,絕對是外表看似變化貧乏、無趣,但內心充滿富足。唯有懷抱夢想的人,才帶有生存根源的意義。

【3】日式建築時常會在凹間擺飾石頭、壺或瓶,在自己的所見之處擺放這些自然素材時,與自然融合的感覺沒有絲毫的不協調。人若是能像擺放於凹間的石頭擺飾那般挺立,光是如此就能讓人感受自我與身體的緊密相連,也足以與他人分享自身的幸福喜悅。

___


還有一些我覺得很荒唐的行徑,例如拿小說中的主角來支持/驗證自己的觀點……小說主角本來就有威能,跟現實生活畢竟是有很大差距的,作者想要他怎麼樣就怎麼樣,他不用上廁所不用繳房租怎麼跟現實相比,教讀者要學習他我覺得很怪。

當然書籍也一定會有一些些符合事實、受用的佳句,我還是有節錄幾句。如果有人喜歡日系心靈成長的書籍,這本我可以送他。

【P.036】
有趣的是這類自期力強的人,即使彼此共處一室也不會感到絲毫的不自在,因為他們的群體與那些彼此妥協、互相顧慮的小團體截然不同。小團體的關係其實是種壟斷行為,團體中的人很容易就會陷入「現在的我很好」的心態,彼此都以「這樣很好」、「這樣就好」以這種近乎維持低價的狀態而自我滿足。

但是對自我抱持高度期望的單獨者,並不會與他人妥協而自我貶低,反而會提高自己的價值。因為把自己設定為高位,想在人生中成功獲勝,就絕不會滿足於當下的自己,雖然這種想法會對自我的產生強大的負擔,但為了在日後展現出爆發力這是不可欠缺的。

【P.042】
越是擁有卓越才能的人,越是會在獨處時思考自己應該成就的世界,所以會在獨處時間裡持續思考正是才能的證明。

【P.151】
在反主流文化的全盛時期,曾對這類積極進取提出「都已經要死了,還那麼認真的人是笨蛋」的觀點,其實不論死亡與否,抱持純淨、單純的心而努力,就是件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