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更新的潘洛斯之梯
(內文交錯心得與個人研究發現)
<如何謀殺一座城市> 作者:Peter Moskowitz (彼得•莫斯科威茨)
書一開始讓我想到科幻推理<被謀殺的城市>(The City and The City) by China Mieville (柴納。米耶維)
兩本的確是有那麼一點主題上的相似
都在講生活文化看似如何受到政策、整體文化與經濟的直接影響(上至下)
而實則內裡的生活才是形塑區域生活特色與活力的要點(下至上)
進而反映到一中心思想
即是原有生活文化的延續與強化如何在政策擬定與區域規劃時考慮進去
只是兩本以不同的方式來訴說討論
<被謀殺的城市>講的是兩座同在一個地理(行政)區域上的城市
如何因為裡面的人在日積月累的生活(文化)上的“隔離“
而相見如不見 亦不互動
既在生活上無交錯
也就形塑出大不相同的生活氛圍與特色
即便它們處於同一地理區中
也猶如兩個平行宇宙硬疊加在一空間中
這不就是許多現在都市更新後對地方生活造成的影響
<如何謀殺一座城市>則以真實世界的縉紳化
探討大環境物理空間的改變與配套政策如何顛覆居民生活
進而使得整個區域“大變臉”
現今許多都市設計以比如引入創意階級的人士
帶來雨後春筍般的咖啡館、藝文中心、旅館等空間
用文(ㄨㄤˇ)青(ㄇㄟˇ)和雅痞墊高一個區域的“知名度”
進而是房地產價值
促使更多的較高社會階級的、強勢經濟能力的人無知無覺的將原本的居民與使用者擠出
書中以現實紐奧良、底特律、舊金山、紐約的縉紳化
描寫在政策與經濟(房地產)的夾擊之下
如何造成區域內部人群以及生活的劇變
進而將整個城市改頭換面
其反映出現今許多城市發展的共同議題之一
即當城市淪為成長機器
當一個城市文化度的評估只著迷於各種攀高數字時
正是一座城市開始衰弱的開始
其實Peter講的就是一種生活文化上的“飛地“(縉紳化)形成的過程
架構大致可以分成四部分
縉紳化的原因與過程、縉紳化的現象與影響、縉紳化的解決方式、以及什麼是
好的都市生活(後兩項討論的篇幅較少)
書從卡崔娜颶風後都市內部居民(族群與階級)的大換血開始
描寫政府如何與開發商聯手趁此天賜良機
藉整頓之名
對城市原有群體與空間進行大清洗
悲傷的是整理後的城市卻成為菁英階級的新住處
而真正受災者(弱勢者)卻已被遠遠流放到他處
無法回鄉
書中提到縉紳化原因主要有四階段
一是不斷有新血搬入此租金便宜
選擇多樣
生活互動緊密的區域
通常是較為弱勢的群體
例如同志、藝術家或是勞工階級
這其實對於一區域來說是好事
一旦這些不同群體的加入
與原本在地居民在生活上互動與激發
日久天長地形塑了一區域生自、延伸於生活本身的活力與特色
這種生活上反覆琢磨、洗鍊出來的“魅力”
像是一顆擺在精美器皿上
漸漸成形的手工蛋糕
開始吸引一些覬覦它的人
在沒有控制的狀態下
就會開啟真正的縉紳化過程
MIT都市研究教授Philip Clay提出了縉紳化的四個階段
他指出在上述的特色形成這階段之後
(請注意這個階段是緩慢的
生活化、且自然的)
會開始吸引房地產公司、建商、主打“氣質”路線的高價位店面
匯聚成縉紳化最大的推力
到最後反轉了地方發展的原動力來源
從原本自在地生活長出的文化特色與網絡連結所共築而成的地方魅力
落為完全由政商力量合力由上而下捏塑的改變
縉紳化可怕的點不在於其吸引了新群體的加入
(一個真正永續運行的區域
本就應該具有維持其內部因子多樣性的能力
其中就包括了維持新血的加入與舊血的生存)
而是新群體的加入擠壓掉原本的群體
迫使整個區域群體與行為多樣性的降低
此類都市更新以空間的改造將內部組構換血成為特定的群體
進而造成地方空間的單一類型化以及疏離的行為與生活
然後就是區域文化的蒼白
正如書中說的「縉紳化不代表……城市變得更異質。它意味著不平等的空間正在重新分配,縉紳化不是整合,而是一種新的隔離。」(p156.)
要注意的是城市活力的維持
並不是單單依靠Jane Jacobs提出的多樣的城市空間
如不同歷史階段的建物、不同尺度的街道等的建立
而不考慮其他因子就可以保護在地生活文化的
一區域的活力是由其中更精妙的、相互纏繞的空間與生活關係所共同支持的
例如多樣年份與型態的建物表現出的是
背後提供的多樣選擇的租金
所得以維持住的多元階級群體的生存與留駐
進而共築出這個獨一無二的生活場域
(不同收入的人可以選擇不同類型與房租的居所
不同大小的日常經濟體可以選擇負擔得起的店面租金等等)
=======下略(請見連結 網頁好讀版全文)======
這本心得真的比較長
因為還夾雜了部分我的研究發現的討論
怕洗版面
後半部請還有興趣繼續的人到網頁比較好讀了
https://episode.cc/read/otter1985/my.181217.184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