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3

以動物為鏡:12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 BY 貳團 Runa Li

一直以來,我對動物的愛,遠遠大過人類。其中又對哺乳類動物大過其他物種,然後海洋哺乳類則是站在最高地位。這樣的偏心不公,洽當嗎?

偏心,是生以為人的一大特色。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愛的量尺,符合某些條件下,重心便會傾斜。

自從發覺這個問題以來,找尋許多關於此議題的讀物,還是沒能有個解答。讀完本書,吸收了作者身為專業學者分享的論點,總算豁然開朗了些。



◎關於本書

《以動物為鏡》是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黃宗慧將她的「文學、動物與社會」課程集結編寫而成,每章節的內容從一部經典文學或電影出發,帶領讀者從中以社會、哲學、科普等角度探討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辯思生命的意義。

文章中,作者導讀文本的重要摘錄,仔細剖析文本心境,最重要的是,切中紅心地結合了如「葷食者愛護動物是偽善嗎?」、「為什麼喜歡貓狗的人更容易招致『可愛動物保護主義』之類的批評?」、「動物園存在的意義」……等,現代最常聽到、關於動物與生命道德的各種議題。經由作者的觀點與智慧,提出了許多解釋,一步步領著讀者賞析,究竟人類能在動物身上得到什麼樣的反思。



◎我愛動物,但我也吃肉。

本書的第一大章節,便是探討各種愛護動物的方式,與實際行為的衝突。 〈峇里島的雞為什麼要過馬路?〉成為本章節第一篇選文,立刻點出了很多人「愛護動物,卻又愛吃動物」的矛盾心理。文本作者沃克生動的描述在峇里島旅行時遇見過馬路的雞群,但卻也在文章中寫道她吃了雞肉沙爹。別說旁人會質疑如此選擇性愛動物行徑,就連我自己都一再地質疑,為何當初我可以一邊嚷著愛動物,卻又大啖雞排飯,搞到快精神分裂。文中寫道,這種邏輯上的矛盾,正是道德覺醒的必經過程。與許多倫理問題一樣,重點不在於對錯,而是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掙扎。

若要說解法也是簡單,不吃肉就好了。但是,自己不吃肉,動物就會因而幸福嗎?嘴裡不吃肉,那麼生病時吃的藥,是不是也經過動物實驗,所以藥也不吃了嗎?太多我們無法承受的道德千絲萬縷,並不是單一方法就可以解決。為了追求更為平等的社會,我們只得更加認真思考、面對此問題,一步步跨出圍籬,才能成就有朝一日社會終將悅納異己之可能。



◎人類動物園

《以動物為鏡》第二個章節的文本,取材自幾部動畫電影,包含《海底總動員》、《動物方城市》與《馬達加斯加》。這幾部電影以人類視角,將動物賦予擬人情節,屢屢在電影市場創下佳績,隨之也帶來不少問題。

我們都時有耳聞,《海底總動員》是如何帶動小丑魚飼養風潮,間接造成珊瑚礁海域的破壞。近年來動物保育議題抬頭,商業電影自然也越往政治正確的方向靠攏。《海底總動員2》便是很好的例子。根據資料,此電影為了更加提昌保育觀念,修改了不少情節,例如場景海生館被改成了海洋保育中心。作者說道,她一開始覺得比起《海1》,《海2》並沒有那麼好看。但了解劇組為提倡動物福利的重要性而刪改情節,讓她再重看一次《海2》時覺得變好看了。我也正有同感。

其後與《馬達加斯加》有關的幾篇文章提到了「親生命性」假說的觀點。親生命性假說主張為 「與其他生命型式相接觸的欲望」。讀到此處才了解,我會渴望在海生館與魚群共度一夜,便是忠實的遵循此慾望。「親生命性」是把雙面刃,海生館或動物園之類的地方,便是如此矛盾的存在。打著教育、保育與娛樂大旗,蓋了動物園海生館,很合理。但沒有人類能保證給予豢養的動物們符合牠們天性的環境,到頭來是救了動物,還是害了動物呢?

另一本和動物有關的書籍《別讓世界只剩下動物園/上田莉棋》提到,在非洲,大象常常破壞當地農民的農田與房舍,造成農民只能獵殺大象以保生存。這個時候該救象,還是救人?動物保育團體採取了中庸作法,教導農民如何避開大象棲息範圍耕種,並蓋築圍牆引開大象避免牠們侵入人類居所。任何議題都不是只有二分解法,如何能用最低的傷害避開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是個需要不斷演進的課題。

十九世紀時,歐洲有種設施稱為人類動物園,是個展示從非洲擄走的黑人之場所。它的存在,正巧反映了人類面對異己或未知物種時所展現出的野蠻。現今我們覺得那是上個世紀的荒唐,正是我們道德觀念逐漸進步的證明。



◎邊緣的人遇上命賤的獸

最後一個章節主題為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討論生為人類,自詡為最高階物種,便可以合情合理的肆意對待低階生物嗎?本章節以《黑貓》為開端,描述一位殺人兇手,也殺了兩隻貓的故事。在故事中,兇手不斷的訴說恐懼是如何折磨著他,才讓他犯下恐怖的罪行,甚至怪罪於貓的斑紋上。

而我們的社會總有「以人為本」聲音不斷出現,那聲音將愛狗貓人士視為「貓本狗本」,檢討著人們對可愛動物的縱容導致悲劇,難道要因為拯救貓狗,就可以毀了人的前途?似乎只因被害者是沒有語言、無從抵抗的低階生物,所以牠們的生存權便無足輕重。

對我來說,本章節最重要的啟發是關於「昆蟲」的看法。我從小就極度害怕昆蟲,那以骨骼為皮的枝節身軀,或是詭異蠕動前行的小蟲,都令我感到生理上的厭惡。我愛動物,卻能不眨眼的一掌拍死蚊子,對生命如此偏頗,是正確的嗎?我無法參透生命的意義,但至少必須正面看待自身恐懼,做出更符合自身道德觀念的選擇。大自然可能沒有賦予昆蟲思考與同理心,但是,我們人類卻有。



◎不須冠冕堂皇的箴言,但求心靈心安理得

本書的最後以《愛麗絲夢遊仙境》作結。作者寫道:

“《愛麗絲》的自然史脈絡、演化論對那個時代的衝擊,確實都提供了觀照人與動物關係時值得納入討論的面向…………文學想像的動人之處,或許就在於總蘊含著以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契機,就看隨著愛麗絲走出兔子洞的我們,是否願意在掩卷之後,在心中種下《愛麗絲》遞出的,動物倫理的種子。”

閱讀完本書,我對動物倫理有了更開闊的視野與見識。書中教會我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在倫理道德選擇題中,身為會思考的人類,如何以關懷動物為主的角度來行動,並確切理解行動的後果,是至關重要的。

我可以吃肉,但吃肉之餘,也必須正視經濟動物所受到的痛苦,於是我減少葷食頻率,甚至整個禮拜只吃素。我希望近距離接觸生物,但我可以看看紀錄片解饞,堅決反對任何如海豚秀或貓頭鷹咖啡之類生物展演。看到小蟲子在房間飛,我可以盡所能地將牠引導到室外,而不是不由分說地拿起電蚊拍。

以動物為鏡,敦促著自己慢慢地改變。也希望這些微不足道的行動,能發揮顯移默化的效果,讓大家一起改變。那怕只有一點點,在地球上的動物們,都能更自由地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