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了數位修復版的霸王別姬,總覺得很多地方都和20多年前一樣,卻又和小時記憶中不同。(以前國小時還為了寫心得而租了錄影帶回家看了好幾次)得知原來這有原版小說後就借了。
原來很多部分電影的描述都刻意的美化簡化了,沒有逃出科班的情節、小時候的刻劃在原著中也不長、倒是電影後期流水滑過的袁四爺、日本堂會、解放情節在小說中寫的是又重又淒涼。
順道一提,電影後期唯一拉長段落的是關於國民黨傷兵鬧場和蝶衣被國民政府審判的鬧劇,果然要在中國拍戲劇本總要迎合一下。
但最終我想確認的點還是沒確認到。小時候我總記得在解放後批鬥前電影中有一段樣板戲情節,是一個穿人民服的男子雙手捧著杯子演喝後站直身子雙手那著杯子在胸前圈起喊出"謝。謝。媽"。在數位修復版中我沒看到這段,想說自己到底是不是記憶錯亂了才借了原著回來看,哪知原著中提到的細節更少(想想也是,這是小說又不是電影劇本)。終究是那段戲的詭異滑稽在小時的我心中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才讓我對於從眾會如此的厭惡。
原來很多情節是在電影中才有的,看了原著才發覺原來世態炎涼,兩位角兒最終還是沒有死去,甚至還演過樣板戲,都是為了生活。這樣也好,原著中的人們才像真實活著。
小說最後小樓是逃到了香港,和跟著北京京劇團來港公演的蝶衣重逢,以實際的年歲計算,兩人確實都已經過了能上台表演的年歲,那寶劍一刎也沒能讓蝶衣從此夢中不醒。
書末提到的九七回歸物換星移更是比對著現在的香港讓人不禁感嘆中國共產黨的破壞力有夠驚人,現下中國的"傳統"大概沒有能超過50年的吧,每回聽到中國旅遊廣告的"古都XX"都忍不住想笑,幾年前去西藏的時候布達拉宮讓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巍峨的建築,而是爬上去之後在很裡面的一個中庭牆上一攤刺眼的紅漆,那紅漆並沒有奮力遮掩,底下那黑色的解放軍口號仍清晰可見。
霸王別姬的故事從清末民初(宣統"21年")、日侵、抗戰結束、國共內戰、解放軍、文革、一路說到了1984,當年歲過了半百之後才被趕出那一生都沒離過的北京而顛沛流離,實在不勝唏噓。驀然回首,那家鄉的根已被刨盡,回鄉僅能在夢中,是一整個時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