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二月選書,在線上共讀結束後,根據討論的回饋,我再做了一次個人的探索。
如果忽略這本書的英文譯名,外觀粗略看是一本探索生活規劃的書,但實際上內容更貼近英文的Habit(習慣),作者在第一章借腦部損傷的尤金生活觀察為例,指出記憶並不是形成我們慣性的關鍵,生活的步調是由許多「提示→行為→獎酬」的歷程迴圈架構起來的,這套理論乍看和心理學的行為學派相近,然而,行為學派重視的是刺激(提示)的取替,由刺激篩選出合適的行為,而獎賞則做為媒介,固化這個結果。
作者的焦點集中在行為上面,並將獎酬納入習慣的機制中。相較於替換刺激,替換行為能避免惡習復發風險。
如何選擇好行為?在第二章芳香劑廣告的實例中,敘述談到這和大腦的需求很有關係,也就是說,獎酬是提供個人滿足感,行為必須和滿足感有深刻相關,否則迴圈的建立無法持久。接下來談到組織和企業,行為被賦予一種使命感或稱目標感,它的作用在管理層面影響的就是組織氛圍的改變。
再來我沒有怎麼細看,於個人而言,這書是改善生活的工具書,點到為止即可。在開始改造自己之前,必須先找到真正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書末附的習慣改造指南才能幫上忙。尋找生活中的提示點、個人渴望的滿足感是什麼以及什麼行為能夠把它們連結在一起。我自己其中一個替換歷程是這樣的:
下班時間→刷影片、fb/玩遊戲/做菜→完成任務的滿足感
下班時間→查看、清理手機提醒的待辦事項→完成任務的滿足感
這套模式確實有助於我脫離原本私生活的鬼打牆狀態造成的無力與麻木,實行的同時也會發現某些生活中的情況是你看起來想解決,但遲遲沒有下文,對個人來說不真的重要的地方,面對這些東西,不妨就接納下來,坦然的將這些小瑕疵當作生活中的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