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誰不想快樂? 過去多數的人將錢或是想做的工作和快樂結合當做指標,然而多數的企業並沒有把追求快樂當成公司的策略之一,部份的人甚至得到物質和財富,竟然比原先的狀態更不快樂,為什麼呢?但不論處在過去或現代,好的經濟條件或是不好的,都有人屬於比較快樂和比較不快樂的。可以見得,快樂的來由主要是心理哲學和正向思考方式。
本書取名叫更快樂,而不是論快樂,原因在於快樂是可以學習而來的。前半段在更細膩的說明快樂的許多種類,對於當下和未來的影響,意義和樂趣,質和量,成功和內在潛能。後段強調應用,實踐在各個領域,教育、職場、感情等。教育上EQ比IQ決定成功與否佔有更多的比例。而利用MPS流程法,可以找到意義、樂趣、專長下的最佳職業。在感情上,被了解比被認可重要,不需要過度或是過少的付出。
作者認為了解和實踐是有差距的,不行動永遠不會變更快樂,所以貼心的在每章節後面都有提供練習的方式。例如:培養好習慣,寫感謝信,簡化生活,減少該做的事情,增加想做的事情等。本書的結論是,快樂是一切的終極貨幣,其他的東西都應該是快樂附屬的,如果我們能掌握正向的心理素質,那麼就有機會成為更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