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3

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 BY 貳團 Sophia

不建議不了解「社會企業」的人第一本書就看這本;同時非常推薦關注解決社會議題的人看這本書。
作者徐沛然曾是苦勞網的記者,有長期投身、關注跨國非營利組織、貧窮、發展等議題。
本書的出版在社企圈裡引起了一陣不小的議論,因為作者專章批評反思台灣知名社會企業「大誌雜誌Big Issue」與販賣無家者之間的關係,諸如「假批發實僱傭」卻又不給付勞健保等等。
我身為一名關注社企領域近三年的初心者,深刻感覺到唐鳳政委上任之後政府推廣社會企業/青年新創的力道又更增強。我一直都帶著樂觀的態度看待這件事,而這本書則給了我一派熱忱之外一個煞車用的平衡觀點。
作者強調許多社會企業的常用手法是「 社會問題商品化:將一個龐大複雜的社會問題簡化為一個簡單的需求,並且針對這個需求設計、提供商品。」比如說滿足街友工作的需求,就說自己是做善事;那提供二度就業婦女清潔工作的公司是否也可以說是社會企業?然而真相可能是這些高度勞力的工作只有這些族群比較願意接受,這是幫助還是剝削?
如果喜歡從國際歷史脈絡來探討社企的緣起與進程,本書亦提供很多思路。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OECD重新思考了發展的定義,將重心從貨幣價值的追求轉移到福祉(well being)。國際上,金融投資單位、證交所也積極推動責任投資的概念,主張企業不應該只考慮股東利益,應涵蓋員工、周遭社區、供應商等利害關係人的利益。社會企業的概念在這樣的背景下受到各國政府的推崇,「賺錢的同時又做好事」彷彿解決了傳統非營利組織高度仰賴捐款的被動處境。然而作者想指出,社會企業從另一方面來看何嘗不是「社會議題去政治化」,強調「由市場機制解決社會議題」的作法,彷若重新走上新自由主義主張「小政府」、「去政府管制」的老路。
要如何從根本改變社會根深蒂固的「經濟發展」思維,從結構上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值得深思。作者也提出如「經濟民主化」等解方,有興趣者可以從後記到推薦序中開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