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這本書是因為看主題應該跟我的研究有關
想看看別人是怎樣看“空間”的
沒想到找到一本跟研究這麼有關的
(畢竟我的研究也不全都在講空間)
.
培瑞克在日常生活與空間相關的文學書寫上挺有名的
翻過他的<生活使用指南>
(La vie mode d’emploi; 大陸譯:人生拼圖版)
以巴黎一棟公寓裡的99個房間(空間)為章節
詳細的描寫其中一千多人在不同空間發生與交會的故事
培瑞克寫完一個空間接一個空間
不只私人房間 還有公共樓梯間
(據說)有趣的是寫的房間次序
不是按實際空間關係或故事時間來寫
而是按西洋棋中馬的走步來寫
(可惜我不會下西洋棋 不太懂)
整個架構讀起來就像是一個剖面袖珍娃娃屋
每一格都正上演著真人生活
.
既然是實驗文學
還以空間來書寫
肯定評價很兩極
有人覺得很有趣 很前衛
(確實也得了獎)
但也有人覺得看不懂
抱怨讀完一本書像是迷走迷宮之中
最後還沒見到金羊毛(到底是為了什麼)
而寫<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的卡爾維諾則大為讚賞
甚至後續的作品都有受其影響
(但這傢伙自己寫的書有幾本也是超難讀
像是<宇宙連環圖>
我讀完好幾篇都呈現眼神死的狀態
但<看不見的城市>還是大推的)
*
慚愧的是培瑞克的這本我直到現在才讀過
而且讀了本書才知道原來培瑞克在列婓伏爾(Lefebvre)主持的研究團隊裡工作過!
(學術圈是有多小)
列婓伏爾跟德。塞鐸(deCerteau)是我研究裡很重要的兩個人
讀的時候頗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
但必須說我覺得Lefebvre的
或是deCerteau的
讀起來比較有“生氣”一點
培瑞克這本我莫名有種在讀吳爾芙<海浪>的空間版的錯覺(無誤)
這本跟<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馬克.歐傑Marc Augé)風格有那麼一點點像
如果不是對日常生活對都市空間與文化影響有興趣的人
肯定會覺得很無趣
大概會覺得
「蛤?!阿這不就是平常生活的描述嗎?口吻還像個撈叨碎念的大叔。不要說我,可能我阿嬤都是像他寫的這樣過日子的呀,有什麼特別的還要寫成書。」
(培瑞克之音:那叫你阿嬤來寫呀!)
但其實魔鬼藏在細節裡
生活的情趣與美(文化)就是在週而復始的這些看似無趣的節律中
偶有的跑調與意外碰撞產生的
水至清則無魚
若是一切都規劃好
照著設計去發生
那就不有意思
裡面的使用者大概也不是人
是<美麗新世界>這種小說裡才會出現的生活吧
*
這本書光從目錄看它的章節排序就很有意思
從“紙”、“床”、“臥室“、”房間”開始
一直到更大的“世界”跟最後的“空間”
而紙看起來物理尺度最小
卻可以用短短幾個文字在其上
就包含整個世界(宇宙)
而空間最具體
卻也常常最虛幻
難以忖度其真正尺度
.
這也看出培瑞克所思考的空間不只指涉物理自然、宇宙現實的空間
也常常會是一種抽象
經眾人有所共識後才會存在的
比如家 比如社區
他所探討的空間都是一些看起來平凡無奇的存在
比如樓梯間、老公寓的房間等
那爲什麼要討論甚至觀察它們?
正因為這些都已成為我們生活作息十分貼膚的一部分
我們才更需要關切它
觀察它們如何影響我們
如何讓我們深陷其中
.
賽門·葛林(Simon R. Green)的<夜城>系列裡有一篇故事
是有一棟房子會把住在裡面的人慢慢“吃掉”
但被吃掉的人不太會反抗
反而漸漸成為房子(空間)的一部分
這過程就像是溫水煮青蛙
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有點像是這樣
如果沒有意識到是如此多樣的空間的存在支持了我們的生活
以及我們的行為是如何滴水穿石的改變了這些空間
然後將之塑成適合我們行為(液體)可以注入的容器(空間)
那麼就無法進一步了解我們身處的社會是怎樣被捏成、被構築出來的
(一個區域裡必然是有各式各樣類型、溫度的液體
什麼鍋必須找到什麼蓋才能讓日常生活運行下去)
「問題不是要發明空間,更不是要重新發明(…)而是要探問空間,或者更簡單的,要閱讀空間 ; 這是因為我們所謂的日常,絕非一目了然,而是不透明的,也可說接近某種盲目的形式,某種麻醉的狀態。」(p12)
*
隨著近幾十年都市的快速發展
(都市)空間設計為了有效推展
區域空間的規劃與政府、專業人士的咬合越來越深
(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出現社區營造
就是為了從人民的視角來考量跟將其納入影響因子)
甚至連「幸福」「穩定」「舒適」等的生活樣態(環境)
都有了一個個模板般的樣本
在<空間物種>裡
培瑞克描寫了一段核心小家庭的一天生活
如何在一個標準設計的公寓空間裡
進行著每天都一樣的生活公式(p162,163)
在這樣三人成虎的鼓(ㄘㄨㄟ)勵(ㄇㄧㄢˊ)下
空間變成商品(有樣本化)
人漸漸變成空間的“用路人”“消費者”
而不再是可以提出意見與改變的“參與者”
.
這也正是列婓伏爾提出要將日常生活的觀察
與日常行為在區域改變上造成的“徵兆”
作為重要的議題與影響重點的原因之一
列婓伏爾曾提出要討論當代社會(區域)的形成
除了經濟、人口等等議題之外
亦應要注重這些生活的瑣碎、無光、易被忽略的平凡日子與行為
如何在空間中展現
而德。塞鐸則進一步提出
這種對日常生活的有所意識
(不被屋子空間吃掉 對生活的感受)
進而發展成的行為
他稱為tactic (戰術)
是對抗由專業設定建立的戰略(strategy)的精髓
是一區域生活力、希望與文化保存的微光所在
.
也就是一個適切的區域的形成與界定
並非單單以行政區或是歷史等來劃分
而應該由日常生活範圍所共同建立的一小區域
(考慮時間的話 就會是一循環)
並考慮到其內部對硬體空間的認知
以及人之間軟體上的認同來構築的
*
整體而言這是一本文筆親民
很“生活”的書
如果你沒有要深究學術或其文字之下更深層的意涵
是很可以順暢的快速翻過的(也很薄)
但即便是快讀
也會發現處處充滿小巧心思跟讓人發出
「疑!對耶,原來還可以這樣看待我所身處的環境,我為生活做的行為。」
*
若對這議題有興趣的人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本(Augé、Lefebvre, deCerteau)外
Pierre Nora的<記憶所繫之處>跟巴舍拉的<空間詩學>
也都蠻值得一讀的
都是探討生活面向對空間
甚至整個社會造成影響的書
.
註:培瑞克在書裡提出很多“小練習”很有意思
像是如何觀察街道
如何想像搬家時的過程
*
喜歡的兩段:
p113. 很久以前人們應該習於遷徙,自由地遷徙,而不必付出代價。但人們並沒有那麼做,只留在自己所在的地方; 一切照舊。人們不曾自問為何是在這裡而不是在他處,為何是如此而不是別樣。然後,顯然已太遲了,皺摺已形成。人們開始自以為所在之處最自在 (…) 要改變很難,即使只是變換家具的位置。搬家可是件大事,人們留在同樣的街坊,一換地方就後悔。
p146. 空間消溶,一如沙子從指間流失。時間贏了,卻只留給我不成形的碎片:書寫:小心翼翼試著留住一點東西,讓它們長存下來;從滔盡的空無之中抓住一點實在的片段,在某處留下一線足跡、一點痕跡,一個標示,或幾個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