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最高休息法》這本書是由外而內找到休息的方法,那這本書剛好相反是從內而外找到心靈的平靜。
作者從厭世開始帶出莊子對人生的哲學思考,首先,「我」是誰?我是許多的心智產生的一種無形的思想,被許多約定俗成的價值觀所規範,心智會思考什麼是對什麼又是錯,但對與錯又真的能完全黑白分明嗎?真的有所謂的真理嗎?基督教徒認為耶蘇是真理,回教徒認為阿拉是真理,作者在這理舉了儒家跟墨家兩個戰國時的顯學來說明:儒家崇禮樂,墨家非禮非樂;儒家提倡等差之愛,墨家提倡兼愛;儒家重義輕利,墨家兼相愛交相利,因此,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真理,也就沒有任何客觀的標準去定義所謂的真理,由此說明「不知」的智慧,因為不知所以不會只從特定的角度去觀察,可以謙卑地接受他人的觀念和想法。
有名的莊周夢蝶,到底是莊生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莊生?真的有一個人在作夢嗎?兩個人都是真的嗎?還是兩個都是假的?作者由此衍生所謂的真我即是無我,我就是虛無,我可以是蝴蝶,也可以是莊生,我接受一切的可能性,也接受物化(隨事物變化),當去除自我後,就能接受所有降諸於自我的安排都是宇宙的主宰,天地無情,以萬物為芻狗,宇宙的安排沒有公不公平,既然如此我就隨波逐流,順應安排。
這邊有一個我覺得蠻有趣的例子:為什麼有些人含著金湯匙出現,一輩子不愁吃穿,有的人就是一生顛流離,佛教會告訴你,欲問前世因,但看今日果,但莊子會告訴你,「沒有原因!」人生中,有好就有壞,有貴就有賤,好壞貴賤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界上不可能只有高沒有低,只有亮沒有辦,所以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明白了這一點後,對於天地給我們的「恩典」,無論是否想要,接受就對了。
如果是十年或更久以前的我,應該很難接受這樣的想法,但現在我卻覺得這種開闊的心態反而是更高一層的心靈修煉,有了這樣的豁然,才能有心靈上真正的自由。不過由此也可以知道為何後來是儒家的思想主宰了整個中國的歷史,因為莊子這種思想實在太無邊無際了,而人活在世上,似乎總是要抓住什麼、留下什麼,才不虛此生,所以與其讓人自己去思考自己是什麼,不如直接告訴人應該要做什麼,似乎更容易被接受。雖然書名提到厭世,但我卻覺得是在提供另一種思考去積極擁抱所有發生在人生中的每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