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田理髮店》敘述了一個位在日本北海道鄉下小鎮的居民生活,裡面的故事雖然平凡,基本上皆是生活上所發生的事件,但卻能夠讓人感受到每個事件背後的重大意義,也讓我再次理解到:現在有很多講座、課程特別拉出來讓大家意識到的議題,像是家長與子女的互動、人口老化地區的未來、年老後的打算、醫療與長照之間搭配,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必經的一個過程,讓人特別有感觸。
.
以下心得會敘述劇情,如果會在意的朋友可以略過,謝謝。
1.家長對子女的期待/投射
小說一開始以向田理髮店主人──向田康彥──的兒子決定從札幌(北海道市區)的公司辭職,回到位在偏鄉的老家繼承理髮店開始。向田康彥對此異常反對,雖然好友都告訴他,家裡能有人繼承是很多人求都求不來的事情,但康彥還是無法釋懷,說「這裡過不久就要衰敗了,正因為是自己的小孩,所以才希望小孩不要回來」。
看到這段的部分,我不禁在想,康彥是不是一直以來都如此看待這個村莊以及在這個村莊裡工作的自己呢?
隨著劇情的推進,康彥的過往慢慢揭曉,原來他曾經也深藏抱負,離開家鄉到札幌打拼,但工作意外的不順利,他領悟到自己其實不如想像中的有才華,為此他感到十分痛苦,卻又因之前回到家鄉總是顯擺自己的關係,無法拉下臉來請辭。過了幾年,康彥的父親病重,康彥便以要回老家照顧父親並繼承家業的原因,向公司請辭。到了今天,聽到自己的兒子也放棄了札幌的工作,他不禁聯想到自己的過往。
後來在一次同學會上,康彥遇到了畢業後在東京工作的同窗,一聊之下發現對方工作好像並不是那麼如意,甚至還說了也許回來家鄉也是不錯的選擇,康燕脫口而出:「我不知道你在東京發生了什麼事,不過,故鄉可不是你的避風港。」
我想這大概也是康彥內心一直以來想要對自己說的話吧。
很多時候父母會將自己的經驗及期待投射在子女身上,曾經認為自己擁有才能,卻被現實打醒,在書中也寫道:大概是為此感到自卑吧,覺得自己這輩子就只能這樣埋沒在鄉下。所以才會開始猜測兒子回鄉的理由。
因為很痛苦、因為看不起「逃」回家的自己、無法接受自己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落差,所以充滿了焦慮與憤怒,而將這些情緒投射在了自己的兒子、過往的同窗身上。
2.家庭的互動
雖然康彥很好奇兒子回來老家的原因是什麼,卻拉不下臉詢問,即使想要旁敲側擊,卻又無法進展。我想這也是許多家庭之間互動的寫照吧。家庭之間的互動,是長年累月累積下來的,每年每天的相處,血脈的牽連,讓家庭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接觸到彼此的真心。
子女知曉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卻又捨不得放棄自己想做的事情;父母知道該放手讓孩子闖蕩,卻又希望他能飛黃騰達。拉不下臉說話語背後的想法,只好圍繞在淺薄的言詞之上,對話便無法繼續下去。
想到之前上課的時候講師曾提到的,其實我們的行為與語言背後都有一個真正的想法:「我想靠近你」、「我很擔心你」、「我愛你」、「我值得嗎」、「我好寂寞」、「我感到很害怕」,但常常我們會以憤怒、譏諷包裝,傷害了別人、也傷害彼此的關係。
3.偏鄉振興計畫
因為是位在北海道偏鄉的一個小鎮,年輕人口外流嚴重,基本上裡面的居民幾乎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了,為此,中央地區也派了一些官員到現場實行振興計畫。這次派來的官員沒有任何架子,也跟大家打成了一片,甚至偕妻兒一起到此定居,得到了不少當地居民的好感,從外縣市回來的年輕人也都很喜歡這位官員。但康彥並不這麼認為,他偏激地覺得,以前大都市的官員來了那麼多個,實行了那麼多計畫,最後只是消耗當地的錢財,但一點效益都沒有,只留下了許多蚊子館。
看到這部分,我想到《櫻花任務》這部動畫,主要是在講述女主角因緣際會下來到一個偏鄉,作為這個偏鄉的「代表」,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努力振興此地觀光的故事。
從這兩者的故事,可以看出偏鄉振興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使興建了當地曾經盛產物的觀光工廠或是找有名的樂團到當地開小型演唱會,也只不過吸引了一時的遊客,賺那幾天簡單的小錢,但在準備這些事情上面卻花費了大量的人力、時間以及金錢,很多時候這樣的振興計畫都是入不敷出。
這兩個部分都是日本的描述,台灣的部分想到前幾天「志祺七七」上傳了關於「臺灣老街以及彩繪村為什麼都這麼像」的影片,也許不管是哪一國的偏鄉振興都是不容易的吧。一開始的噱頭也許能吸引大批人潮,但如何永續經營真的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4.鄉村與都市的不同/醫療的進步與長照的困難
小鎮的人口不多,且幾乎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者,悠閒的開店,因為一天內幾乎不太會有客人上門,所以大家都互相串門子,聊聊天打盤棋,這樣的生活,對於生活在都市的我來說其實有點難以想像。
也因為小鎮很小,大家都互相認識,隨便的一點小事就可以傳到每戶每家。某個鄰居五年級的時候還尿床的事情可以到現在已經五十幾歲都還記得、還能拿出來笑笑,一開始看到這邊讓我覺得有點恐怖,真的是一點秘密也沒有呢XD但也因為如此,小鎮裡每個人之間的聯繫都很強,可以互相照應、互相寬慰。
康彥鄰居有一位馬場爺爺,已經八十幾歲了,有一天下午昏厥在浴室裡面,聽說了這件事情的康彥以及兒子趕緊幫忙將馬場爺爺送到了醫院裡面,是腦溢血,需要住院。
後來急救成功,在小鎮附近的醫院卻因為沒有附設長照機構,因此需要轉院。馬場爺爺的兒子為此忙的團團轉,好像很多收容看護病患的醫院風評都不太好,偏鄉也沒有安養院,為此而苦惱著。
好在一個月後,找到了可以放心的醫院,便讓馬場爺爺轉院了。這個風波也讓康彥與妻子討論到未來的事情,雖然才五十幾歲,感覺這些事情離自己還很遠,但實際上時間轉眼就過了,就像妻子所說的吧:「大家都不願意去想老了的事,就這樣稀里糊塗地拖到最後一刻。」也許不管是什麼部分,很多人都是這樣吧。害怕面對老了的時候,所以不談;害怕面對自己的黑暗,所以不看;害怕面對無力的時刻,所以不做。然後時間稀里糊塗的就過了,最後什麼也沒有。
5.日本夫妻的性別職責
在馬場爺爺病倒後,康彥等人討論到年老生死的部分,康彥的妻子也問說「如果我先走一步,你要怎麼辦?」。看到這句話,不禁想到之前看的漫畫《昨日的美食》中,男主的爸爸病倒時,男主和自己的主婦好友提到其實聽到父親病倒時,第一個想法居然是「好險不是母親」。
這時一個我覺得很有趣但同時也是很嚴肅的議題,雖然這部分是日本的文化,台灣可能比較少這樣的現象,以至於我第一次看到昨日美食的男主如此想的時候完全不理解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
原來是因為日本夫妻的職責分野十分明顯,尤其是現年已經七八十歲的老夫老妻更時如此,丈夫一定是在外工作、妻子則是掌管家事,即使到了丈夫退休後,妻子也還是依舊掌管家中大小事。所以也意味著,若妻子過世,丈夫有很大機率無法好好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也因此,當聽到是自己的父親病倒而不是母親時,才會覺得「不是母親太好了」,即使剩下母親自己一人,母親也能好好打理自己不需要孩子操心。
看到這樣的文化差異,覺得幸好自己的男友比自己還會做家事不用擔心哈哈,但這樣的文化讓人感到有點害怕,不管是對任何一個性別都存在著社會上的壓迫。
6.對話的力量
小說的最後,這個位於北海道偏鄉的小鎮發生了一個大事件,康彥等居民的心中都有些受到影響,懷抱著不安以及害怕的心情,急於宣洩而出,「這是個小鎮,即使是一個人的哀傷,也會傳染給每個人。」書中這麼寫道。他們聚集在居酒屋裡面,互相傾訴自己的想法,「聊著聊著,好像自己也受到了撫慰。」
我想這就是對話的力量吧,有一個處所可以安放自己的心緒,也能夠成為安放別人情感的場所,有人同樣也有這樣的感受、我是有同盟的。這樣的想法,可以透過對話慢慢建立起來。
在整篇小說中,其實都可以看到如此「對話的力量」。當我們想要與人聯繫,話語是最有力量、最容易傳達的工具,這本書透過對話,表達關懷、表達擔心、表達我們願意與你站在一快、表達其實你並不是一個人。讓我看完後為了居民之間的羈絆感到溫暖,同時好像也感受到了滿滿的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