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經驗對人影響深遠是一件眾所皆知的事情,但到底為什麼會有影響、如何影響、那些事情對人的影響特別深遠,為什麼?這些問題在之前並沒有被好好的說清楚。本書的作者是個醫師,一開始被派去美國一個治安、社經背景相對低下的社區擔任社區醫療醫師,在那裡他發現有很多小孩都被診斷為ADHD,但真的有這麼多人都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嗎?因而開啟了他對童年逆境的探究。
然後他發現所謂的ADHD或許是一種壓力反應,是一種人長期處在不安狀態下,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警覺的一種生存法則,若能透過改善其生存環境使其感到安全,其ADHD (或者應該說過度警覺)的狀態就能有所改善,但若個體在年幼(未成年)的時候承受過多的童年逆境(童年創傷),也可能影響個體DNA端粒的長度,進而對個體的情緒、行為產生永久性的影響。
看似無解的問題下,作者也發現,重點不在於環境有多不安,更重要的是,個體童年面對環境時,能否有個穩定的環境能夠支撐他的不安與焦慮。而一個從小生長在不安環境下的個體,雖然會出現過度警覺的狀態,但仍能透過教育、諮商、提升環境穩定度等方式提升個體的穩定度,進而斷絕這樣的世代連結。
因此,如何建構一個安全支持網絡會是一個跨專業,跨部會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目前國外正嘗試推動所謂創傷知情學校,希望能讓更多人理解這個概念,然後用不同的方式處理學生的偏差行為,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多希望在台灣也可以看到這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