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1

廢棄社會:過剩消費、無用人口,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BY 貳團 竹

不一定要藉由將別人推入廢棄的世界去成為有用的人
.
包曼的<廢棄社會>討論的是現代社會追求“進步”(外表)
而造就出的“冗余”
但他並沒有提出什麼解決方式
我想書本身的新奇在於其提出一個新(?)的議題
指出這世界為了追求與形塑“美好“”進步“等正向形象
為了區分“我們”與“他們”
區分那些搭上車跟被丟下車的人們
製造出了我們遠遠無法解決的問題
猶如囚於冰中的人一樣
無可避免地看著那因為呼吸噴出的水氣
而越來越厚的冰
卻又不能停止
無力的一路往消滅而去
.
包曼從廢棄物的概念慢慢拉扯
最終提出“廢棄人”的概念
廢棄人這三字在書中出現時
一瞬間確實有讓人驚一下
但細想這概念其實在很多研究裡都討論過
對於現代社會人對“存在價值”如何定義
只是他用了一個新的詞罷了
.
「地球生存的最終危機在於:人類大量生產了成為廢棄物的人類自身;於是,人類將被迫以非人道的方式來處理被視為非人類的『廢棄人』(wasted human)」 。(p6.)
*
包曼這本書圍繞在因為“對照”所造成的區分中

「知識之光呈現的是周圍黑暗的謙恭。」(p10)

群眾追求藉由購買最新、最有設計感、最多人買的東西
來“搭上”這台快速的現代子彈列車
搭不上的人
沒有消費能力的人
沒有決定居住能力(處)的人
沒有得以縮短時間,想要什麼就馬上有的能力的人
都是這世代中被廢棄的人們
是“他們”
是應該與“我們”區別開
眼不見為淨的

「看起來,這個世界又躍進了一大步,而大部分的人們因為沒能跟上它的速度而掉下了這輛加速的列車– 而更多的人根本沒趕上開車,沒來得及跳進車裡。」(p42)
*
包曼還指出現代社會的過度“設計”

「假如設計都不能真正完全地『正中目標』,而只是在無法預測和掌握的方式下影響那些被忽視或有意不理睬的現實,那就需要更多的設計– 即多餘的設計來挽救整體,彌補其不可避免的局部和階段性不足。」(p59)

而許多現實狀況的“無法設計”
致使設計必須簡化社會問題的複雜性
並容易將設計所嘗試解決的“議題”(我們無法確定那是不是問題)
一分為二的定義為好的狀況與不好的狀況
然後針對不好的去做設計
.
然而好壞是由誰來定義?
例如做的很“滿”、想的很“長遠”的、公私“界線分明”的都市設計
還能有縫隙容許居住其中那些“趕不上車“的人的生存嗎?
設計最初的目的是讓“好“多一點,”壞“少一點
在這樣的過程中就定義了“壞“的必須被廢棄
然而好與壞是由誰決定的?
在這世代不再是使用者
是企業、是權威的決定者
是手中有錢、嘴上有劍的人
是圈圈裡的那些“我們”
.
現今設計以建立秩序為主
求取統整、美觀、先進、效率等
(大區域舊城區的拆遷
每年一更甚至兩更的手機等等)
一切混亂都必須被驅逐
那都是不恰當
沒有發揮空間的
一個都市角落裡某處街角斑駁牆壁上長出來的洗手台
是應該被拔除的
那背後使用的人是不得體的
不整潔 不好的
不在秩序裡的
.
而這樣被區劃出來的廢棄者
是困擾的

「『他們』(廢棄者)的過剩一直困擾著我們……正如理查。羅蒂(Richard Rorty)所問的,是否有足夠的人『為清理我們的廁所而弄髒雙手』,而他們的報酬僅僅是『坐在桌前敲擊鍵盤』的我們的十分之一?正是這對抗『人口過剩』問題的不討喜的另外一面- 即我們必須引進更多、而不是更少的『他們』來把『我們的生活方式』維持下去。」(P93-94.)
*
「他們受的教育要他們憎恨無聊、辛苦乏味的工作和單調沈悶的娛樂。他們被訓練來尋找工具以代替他們做那些以前由他們親自做的事。他們習慣這種「現成可用」的世界,習慣於這種立即滿足需要的世界。這就是消費者生活的快樂真諦……消費主義每勝利一步,對垃圾清理工的需求就更大,也就更沒人願意從事這一行。」(p117)

我想起郝景芳<孤獨深處>裡的“北京摺疊”(這本書裡唯一有意思的一篇 :p)
裡面利用城市的摺疊
(這邊的摺疊指的就是字面上的“把城市摺起來”
大概就像全面啟動裡那樣)
讓城市裡的“廢棄人”有機會付出時間
進行回收垃圾的工作
其他時間就摺起來
強迫“入眠“
給予他們一點“有用”的機會
這故事正是一種對未來廢棄人狀況的反映
.
物件、人乃至事情(職業)都已被分為“有用“與”無用“的
無用的由無用的人去做
無用的人應該在一起
不干涉舊是人道
但卻沒有想過無用的人被定義被固定的過程
本身就是不人道的“設計“造成的
*
包曼提到的廢棄人有一個典型的代表
難民
因為一些我們故意或無意而造成的國內或是跨國的影響
將這些難民帶離他們的家鄉
帶到“我們”的家門口

「難民這些外來者不僅代表了所有『我們中的陌生人』……還帶來了遠方戰爭的雜音以及在戰爭中被摧毀的家園和被燒焦村莊的腐臭,而這些東西只會提醒原定居者,他們那種安全且熟悉的生活定式的外殼,是會如此輕易地被粉碎或壓垮,而他們那種定居所帶來的安全感是如此具有欺騙性。」(P130)
.
其實不要說那麼遠
馬修戴斯蒙<下一個家在何方>裡就清楚的提過
https://episode.cc/read/otter1985/my.180406.210957
在(房價)飆速上升的都市中
許多人轉眼間就無家可歸、無工作可做
就成為廢棄的人
(比如彼得。莫斯科威<如何謀殺一座城市>
中在颶風之後就再也回不去原居社區的紐奧良人們
https://episode.cc/read/otter1985/my.181217.184154)
在這個處處被設計的城市
只要有一刻我們沒有趕上這列快車
沒有把自己融入應有的秩序裡
人生是那麼輕易在彈指間就翻天覆地
且不可挽回
*
包曼並沒有說我們該怎樣改變這些現實
但我想明白什麼時候該適可而止的慢
給予一個模糊的我們與他們的界線
還有留點白給混亂長出的空間的設計也許是唯一的解

「日子意義的大小恰恰等於你能從中得到多少滿足感,一點也不會多。你在現實意義上所能期盼和為之努力的是一個不同的今天,而不是一個更美好的明天。」(P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