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Ch1. 努力帶來成長,過度努力只會是災難:
4. 心好累,是身體的防衛機制:
即使內心疲憊不堪依舊認為「還可以再努力一下」、「覺得撐不下去,難道不是懶惰心作祟嗎?」的人不在少數(這就是所謂的「過度努力」)。
「如果就此放棄努力,自己不就成為「失敗者」嗎?」--你可能有時也因此感到不安吧!由於一直以來都過著「過度努力」的人生,要你放棄努力時簡直就像「脫離人生軌道」一般。
人類是遺傳基因組成的生物,能作到的事情往往有其極限,如果維持生命機能的條件持續遭到忽視,最後會以疾病敲響警鐘。
「接受自己的侷限性,進而拓寬可能」、知道「是什麼妨礙自己接受極限」並且理解「不接受自我極限會產生多大的負面影響」就能夠往前邁進。這就是本書的目標。
8. 「太積極」會導致自我否定:
所謂的正向思考,換句話說,就是在詢問自己:「為何我就是無法積極思考?」
這是自認「無法積極思考的自己真糟糕」的自我否定。
如果你在否定自己的基礎上加諸更多其他壓力,即使當下看似毫無問題地順利進行其實也是在勉強自己。如此不斷積累下去有一天會在某一刻突然破敗潰堤。
有些人甚至把勉強自己的心態更進一步轉嫁到其他人身上,進而要求「別人也要保持積極」等等,以這種扭曲方式維持人際關係的話,會給周遭帶來影響與壓力。
9. 先看輕自己,別人如何看重你?
不斷尋找自己「不足之處」的生活姿態本身就是一股嚴苛的壓力,甚至可以說是「對自己的虐待」。
為了能從內心疲憊不堪的現狀中解脫,你必須有意識地停止尋找自己的「不足之處」。換句話說,請停止「欺負自己」。
Ch2:可以輸掉一切,但不輸掉自己就能贏回來
2. 可以失敗等機會,別被擊敗而絕望:
工作的挫折造成的衝擊會造成當事人叮囑自己「不能再失敗」,這種心理與「過度努力」帶有相同精神結構 (即「無論怎麼確認,都覺得自己不夠的內心」)
因為人類沒有完美,不管怎樣一定可以找到好像還會失敗的地方,尤其工作上會涉及到許多人,不規律的因素有太多了。「好像還是會在此處失敗」這種想法,是不可能會消失的。你心裡會出現「不是還有很多需要多加注意的地方」、「如果他說了什麼怎麼辦?」等,充斥滿滿的不安。
這樣的自我確認,會影響「工作上的失敗」,同時會更加嚴厲地對待「失敗後的自己」。
簡言之,這就是之前的失敗收
受到了強烈打擊,對自己沒有自信的狀況。
為了從這裡繼續前進,必須理解--自己現在的感受,只不過是對於衝擊的一種反應。
就算是反映了真實的事件,也不代表那是客觀的,畢竟遭受打擊,任何人都會有較絕望的感受。
現在所發生的事情,並非「個體」受到損害的結果,僅是「自己受到打擊的證據」,只要你能如此理解就能邁出擺脫惡性循環的第一步。
3. 為明日惶惶不安,何不把握今日作足準備:
接受自己的狀態「是對打擊的反彈反應」,受到打擊本來就會覺得辛苦,沒有必要再進一步折磨自己,不妨安慰自己「只不過現在正是辛苦的時候」。
6. 即能善良體諒別人,更應該善待自己:
試著思考看看「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別人的身上,我會對他說些什麼呢?」
相信你不會對他說「如果你再更努力一點就好了!」之類的話,而是會安慰他「這種事無論是誰都預防不來,你只是這一次運氣不太好而已。」不是嗎?
如果你懂得善待別人,為何要欺負自己?
8. 反身逃避非怯弱,那是換個方向找出路。假如一直處在遭受「工作失敗」衝擊狀態,生活重心就會一直圍繞在「是否會再次失敗」的煩惱
只要稍微思考遭遇失敗之前的自己,過著坦然自若的生活,起床、吃飯、履行家庭責任,沒做的事情也讓它改天再做。
人生主題不該侷限在「工作上不失敗」。首先就從「試著從新找回日常生活的節奏」開始做起-務必多加重視吃飯和睡眠等基本生活事項。
並非想著「好好睡覺也有利於工作順利」而是單純地想要睡覺,不是想著「為了工作要補充體力」進食,而是單純因為覺得好吃才吃。
這些都與「是否會再次遭遇工作失敗」無關,藉由上述方式有意識地增加自己坦然自若的時光。
盡可能回想起自己在工作失敗之前的生活吧!越是腳踏實地過生活,越能夠擁有從打擊之中復原的力量。
9. 「怎麼過」比「怎麼做」更療傷止痛:
(1). 為了從打擊中重新振作、找回「總會有辦法」的感覺,「與他人之間的連結」能夠帶來最強的力量。
A. 對你來說「不會改變的人」:
無論自己在工作上遭遇多大失敗始終如一和原先一樣「不會改變的人」將成為幫助你回歸日常生活的巨大力量。
你在工作上的失敗,無論他知道與否都無所謂,因為他所看到的並非失敗與否這種小層面,而是更理解你的本質。
這些人的存在會讓你覺得自己的失敗其實也沒那麼嚴重。
和這些「不會改變」的人相處可幫助你回想起尚未收到打擊之前的自己,有助於回歸日常生活。
B. 找到願意傾聽的人:
換位思考,如果因工作失誤陷入困境的,不是自己而是其他人,並且對方已完全失去信心,你的想法會是--或許聽他說說話能夠讓他的心理稍微輕鬆一點?而非「明明已經失敗了,造成別人麻煩,還想要把這種事告訴別人,真實有夠厚臉皮的」吧!
找一個不會指出「不足之處」、「提出忠告癖好的人。」
這次是他人傾聽你說話並給予支援、幫你恢復元氣,總有一天,你也會為別人做相同的事情吧!
遭遇失敗時,就多依賴別人一點吧!
10. 高目標只是為難自己,而非成就自己:
(1). 遭受打擊後,為了找回「總會有辦法的感覺」,不斷累積小小成就是很重要的。
適時降低事物難度,就算是小目標也無妨,更重要的是「要達成某項目標」。
如此一來,心情能稍微安心一點,也能夠接著尋找下一個能夠掌握的東西。即使很小都無所謂,一點一滴累積下來只要能夠緊握那些堅固的物體,相信不久就能重返堅實穩固的大地。
(2). 腳踏實地完成小而安心的工作:
不以取得重大成功為目標;只要專注於每天固定的工作,即使設定目標,也要切割成以日為目標的小單位。
此時的重點,在於「完成」,一旦你追求「品質」,就又會開始尋找自己的「不足之處」,導致陷入不穩定狀態。
即使是小事也無妨,只要能夠慢慢累積「完成了」的事情,就容易找回「總會有辦法」的感覺。
C. 不要往前看,請回顧來時路:
為了找回「總會有辦法」的感覺,「回顧過去路程」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請找出許多自己的小成就,並將這些成就與最糟糕的時候做個比較吧!如此便會明白,你已向前邁進了好長的一段距離。
Ch3. 人際有底線,拒絕當「情緒勒索」的受害者
8. 為工作賠上自己,沒人為你可惜:對你的家人來說,你是無可取代的存在,工作總會有人替代你。
9. 有事一肩抗?當面說你神勇背後笑神經:
(1).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是無法一個人獨自應對的。
(2). 過度努力的人,就是不肯承認自身極限的人。
Ch4:讓未來不再絕望,一切都能越來越好:
3. 連今日都過不好,別忘想明日能過關:
(1). 我們應該回歸到「只是過完每一天」的常態。
不是一味朝著「必須有穩定的收入」、「必須一個人好好生活」的目標積極向前。不論自己的工作內容,即使會遭遇挫折,每天仍外出工作再回到家裡--這種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最適合不過的目標。
這種生活態度不是要你堅持「得以什麼為目標才行」而是「總之要先站穩腳步」。如果能夠站穩腳步,一步一步向前邁進,就能夠漸漸對於「向前方邁進的自己」產生足夠的信心。相信你應該能夠找回「總會有辦法」那股感覺。
應用在實際生活,就會得到「不需思考以後的事」、「只活在今天」的結論。
如果能夠作到「只是過完每一天」,自然就會出現「想要增加收入」、「想要離開老家」等符合那個時期的希望。
重點在於--這是「希望」,而非「目標」。
在「只是過完每一天」的階段,如果有任何不方便或是不滿意之處,你就會開始自動思考「如何往下一個階段前進」。這和你在完全迷失人生時,不知道「要以什麼為目標才好」覺得走投無路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究竟是思考「想要人生稍微改善」好調整自己所走過的道路呢?還是原本就不知道要以什麼為目標,只是自己胡亂找一個目標來追呢?這兩者中間是有明顯差異的。
前者終歸是定位在現在的延伸線上,即使不順利,也可以再回到自己能覺得「總是有辦法」的地方;而後者的性質離奇古怪,一旦事情不順利就會陷入絕望。
6. 情緒非壞事,情緒化才真正壞事:
(1). 感受自己「失去什麼」也很重要:
A. 叨叨絮絮有兩項功能:
(a). 接受自己的情緒
(b). 獲得他人支持的感覺
Ch5. 選擇善良更善待自己,當「好人」不一定有「好人緣」:
6. 欣賞不完美,才有機會成就完美:
「過度努力」的人,往往只關注於自己的「To Do List」也就是不斷確認自己「要做什麼」,考量到自身就是「被評價的對象」,「該做什麼」當然就變得很重要吧。
不過,請試著仔細思考,這其實是一種非常不愛惜自己的態度。
認為一定要獲得某種成果才有價值,這種想法其實就是「不認同自己原有價值」。我們每個人都有無可取代的價值,然而那個價值,並非依據你「該做什麼」而獲得的評價。
人生的品質是由每一個瞬間累積而成,如果你能在這個瞬間感覺平靜、滿足且不斷累積,整體人生就能夠平靜且滿足。
因此,如果想要珍惜自己,你需要想的不是「該做什麼」,而是「如何存在」。
這也正是讓自己從「被評價對象」,轉換成「感受主體」的方法。
「人生必須有所成就」「不可漫無目的的虛耗時光」這些經常聽到的金科玉律,其實也都是以「該作什麼」的主題之下,你很容易被「再怎麼努力都覺得不夠的內心」所迷惑。
如果你能夠試著將焦點放在「我如何存在」去思考「現在」自己的內心是否平靜安祥;「現在」我覺得滿足嗎?你對自己的感受將會有截然不同的轉變。
換言之,決定自己是否幸福的因素在於身為「感受之主體」的自己;決定自我價值的也是身為「感受主體」的自己。
7. 自以為貼心,往往造成更多傷心:
離開工作會影響家人的想法,請思考家人並非只想著「想要維持現有生活水準」的生物,懷抱著愛丈夫、愛父親的心,比起金錢,更想與家人有歡樂相聚時光。內心疲憊不堪時,先從相信自己的親近之人開始,坦率地說出自己的心聲吧。
8. 過度努力會傷自己,如何連結幸福?
在什麼樣的時刻,會讓你打從心底感到幸福呢?
當視野變狹隘時,人往往只會看到表面、形式上的事情,例如經濟上的「生活水準」等。
但當內心變得如此傷痕累累,應該回到人類最本質之處,此時,你應該回頭問問自己:「讓你真正感覺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自己想要傳達給下一代怎麼樣的價值觀?」
試著回顧人生,打從心底感到滿足的時刻,通常是:
-他人接受真實的自己
-覺得自己也可以對人類和社會有所幫助的時候
-品嚐到覺得真正美味食物的時候
-體驗到融入大自然的時候
體驗內容因人而異,不過其中應該都存在某種「連結」元素,與他人、其他生命、自然、宇宙的連結。
不管是以何種型態表現,在體驗連結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受到來自內心的滿足。
為了自己也為了所愛的人,請一點一滴地建立起連結吧。
心得:
回想過去幾年,工作下班後的時光泰半空白,只記得與同事並肩作戰。
即將進入下一個人生階段,思考是否再過五、十年仍處在同樣處境,跳不出又疲憊。
有鑑於工作的疲倦,翻了這本書想自我療傷,感覺許多內心的糾結,在作者水島廣子的溫暖話語中提出,試著與自己心中的孩子和解,當然心態的改變,不是一句建議跟體諒可以立即轉化,仍在生活中試著放下對自己的執著,同時給自己跳脫的勇氣。與家人坦率抒發長年壓力,覺得有勇氣往不同軌道走走看,雖然仍是有抗拒的想法「放過自己真的不會太懶散嗎」,但現階段回歸常人,只想透過基本的呼吸、品嚐食物、發呆、散步、兜風,慢步生活找回基本的活著的感覺。
書中這句話:人生不該是「帶著疲累不堪的心,掙扎著想辦法抵達終點」,而是要以充實豐碩的生活方式,更加輕鬆溫暖的活在世界上。
希望自己更懂得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