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吳曉樂的散文,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全書多在描述作者的成長過程、人生事件、與母親之間的拉扯,以及當今台灣女性、年輕人在社會上的遭遇,許多段落讀來都很有共鳴。
摘錄一些特別有感的段落:
「女孩是如此嫻熟於裁切自己,好兌取社會的認同,把自己修得亂七八糟還不夠,也把別的女孩給剪得淚流滿面。」
「人之所以到了一定的年紀以後不信童話,很可能不是因為認識了現實,而是出自於截然背反的原因:我們認識了童話,比現實更殘忍,而我們曾掉以輕心,以為其無邪。」
「對某個時代的人而言,女子,尤其是身為母親的女子,是不得主動求去的,她必須根縛於家,直至所有人都說明了不再需要她,才能熄燈離場。沒有人會給一位母親說情的理由是,她還沒長大。我們都太相信,一個女子,若曾打開身體,任生命經過,從此萬事都能懂得,眾苦都能吞受。」
「我低估了道歉這舉止,對於受傷的人而言,是不容省略的儀式。道歉是,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承受過的痛苦,也有被嚴肅以待的資格。道歉是,把你從別人身上掠取走的物品、情感或尊嚴,謹慎地交還給對方,因為那本來就屬於他們。道歉是,你請求原諒,對方不一定會原諒你,但若對方認識到他有原諒與不原諒你的選擇,他生活的所有層面,將比一開始好很多、很多。」
比較奇妙的是,我不知道為什麼閱讀時有些文字和編排讀起來有種「過於用力」的感覺,導致我在產生共鳴的同時又有距離感,也許是我個人對文字的喜好不太一樣,但平常看她的臉書發文都不會有這種感覺,覺得還滿妙的,不過整體而言還是很喜歡她在書中所傳達的諸多觀念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