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是個非常多產的生物學家。他的多產歸功於他的時間紀錄法:從他26歲那年的一月一日開始,每天記錄自己作的每一件事和花費的時間,單位精確到分。比方說和某友人見面談話花了1小時50分、讀某份報紙花了10分鐘、分類昆蟲學鑑定袋蛾2小時20分。每天總結用在工作上的時間,每個月每年都還會統計分析過去的時間利用情形,據此訂定下個月、來年的工作計畫,規劃單位都是小時!(比方說他會預計接下來這一整年花570小時在工作上,年末的時候再統計實際花在工作上的時間,還會計算兩者間的誤差)
這套方法從1916年開始,持續使用到1972年他過世為止。但他絕不是個生命中只有工作、像機器一樣的孤僻科學家。他只是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體認到自己人生的目標太過廣大,相較之下生命太過短暫,為了達到年輕時立下的目標,他必須謹慎的使用時間。柳比歇夫也看電影、聽音樂會、運動、學習語言、研究哲學、閱讀文學作品、跟朋友交流。他只是有意識地去做每一件事,然後全都精確地記錄下來而已。
呂世浩老師說過,看一個人不要只聽他說了什麼,要看他做了什麼。看我們自己也是一樣。這套方法就是面鏡子,讓我們真切的看到自己做過些什麼,把時間花在那些事情上。人的記憶力太不可靠了,我們會含糊地認為自己今天工作了10個小時,但也許實際記錄會發現扣掉用餐、去茶水間倒咖啡跟同事閒聊、分心放空滑手機、還有處理各種瑣碎事務,最後剩下真正用在工作上的時間比我們想像的少了很多。不是說上班就非得花上八小時全在專心工作上,重點是自己是不是體認到時間都用來幹嘛了,自己的體認跟真實情況相差多少。
這本1975年由俄國作家格拉寧寫就出版的書好像到現在都還沒有在台灣出版過。我讀的是圖書館借到的簡體書。得知這本書的存在也很偶然:我下載了個專門紀錄時間利用情形的app,參考其他使用者怎麼為自己的事件分類,看到某網友提到應該有不少使用者都是看過「奇特的一生」,想要效法柳比歇夫的時間紀錄方法才使用這個app。
對這套方法完全沒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單純把他當作柳比歇夫的人物傳記來看,他是一個很值得我們認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