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作者撒可努是台東部落的排灣族人,這本書是一連串的短篇,記載著自己小時的生活和之後的感慨。
「這隻飛鼠一定有上大學,不然怎麼......」
前半段是作者小時候的故事,輕鬆又有趣。和自己的爸爸上山獵山豬,獵飛鼠,和祖父下小米田,看奶奶釀小米酒。
看看以下的場景與對話
作者和爸爸上山抓飛鼠,他們擅長敲擊樹幹,趁飛鼠從樹幹探頭時捕捉。結果某隻飛鼠卻為自己家建了後門,從後方樹洞溜走
「這隻飛鼠不只國中畢業,可能已經考上大學了!」
「爸,飛鼠真的有大學嗎?」
「有哇!他們都是夜間部的。他們常聚在一起研究生存法則,而逃生和躲過獵人的追捕是必修的學分。」
祖父母在小米園架了草人,用空罐牽線擊聲趕鳥,但是黃昏的鳥又不趕走,
「小米園的擊聲器叮叮咚咚的作響,在黃昏的半山腰響起,格外的低沉有律,草人像交響樂團的指揮者」
完全可以從文字間體會到作者和爸爸,祖父母間的親情牽絆,爸爸教孩子的風趣作風,以前夕暮小米田的美景。
後半段筆觸一轉,以平實的筆觸描寫原住民的困境與掙扎。
公賣局壟斷菸酒,族人慢慢不喝自釀的小米酒而被大量生產的公賣局米酒毒害。
山上的族人出海跑船或下山做工就沒回來。
交情深厚的表弟因為意外燙傷無法繼續擅長的運動,又因為不擅長念書而逐漸迷失自我。
父親的基督教信仰和作者希望重返排灣族文化的衝突,以及與西拉雅平埔族妻子的相識等等。
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父親與族人上台北做工無法回家,高中生的作者帶弟弟路途迢迢坐火車
上台北找爸爸的段落。當年沒有電話手機,不清楚爸爸的住址,四處問人但又不見得得到幫助,
兩兄弟一直待到半夜卻仍沒有落腳處....即使是這些痛心段落,作者的筆觸仍然很樸實。然後在文字間,直接地感受到
台灣經濟起飛但仍深深對原住民歧視的年代。
這是我第一本從頭到尾看完的原住民文學;而且還不是我自己找的書,是弟弟帶姪女姪子去圖書館借回來的。
就算上網 Google 就可以知道原住民有那些族,住在哪;但確確實實塗完書後才發現自己對台灣原住民的理解真的太少了
作者亞榮隆‧撒可努生於1972年;他成長的年代,原住民還是被要求要有漢名。作者的漢名是戴志強,
這個「戴」姓還是家人抽籤出來的。個人感覺他的年代正好是原住民社會依舊歧視原住民,
而原住民開始慢慢覺醒於不甘受壓迫,慢慢站出來的時代。而作者站出來不是為了做甚麼反抗,
而是努力追尋自己排灣族的文化,讓族人了解自己從哪裡來以及讓其他了解原住民。而事實證明,
這樣的作法對提升原住民的自信與生活比以往單純的考試加分等等的補助更加有用。作者還有好幾本書,
之後再找時間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