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其結語的一段話:「社會適應與自卑問題是一體的兩面。正因人皆自卑而脆弱,才會過著群居的生活。也因此,社會興趣與社會合作變成為人的救贖。」
成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曾經對自己無能為力,對生活的難題常常覺得無力改變,因此我們為了不被社會孤立,我們就會形成「小團體」,感覺自己似乎融入社群中,以克服自身對適都有其不足的一面,以適應社會生活的無能及自卑。作者特別強調,每個人都有其與生俱來的天賦,而非單純根據一個人的天賦能力就能判斷人的價值,當人類能互相合作,貢獻自己的能力及才能,就能克服自己的缺乏和不足,而這就產生良好的社會適應,也是我們一直需要做的社會訓練。要完成這項訓練,除了是大人的習題之外,作者在書中一直很關注,如何在孩子人生原型發展的期間(4~5歲),培養出努力奮鬥的精神以對抗自卑感,也特別提醒父母,千萬不要去批評或處罰孩子在原型的人生風格中所犯的錯,原型德的缺點導引得好,會成為人生的助力,但若一直讓孩子受挫,覺得自己無法克服困難,除了加深自身的自卑感外,甚至會加深優越感,但這個優越感不會克服人生的困難,反而使自己陷入人生的胡同。
原本讀此書是想了解個體心理學對自己的影響,但作者卻花了大半篇幅將理論應用於撫育孩子的事上,看見家庭對孩子性格的形塑是如何重要,也讓我反思,我的家庭是如何影響我的人格的形塑以及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