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回憶錄 古代之卷
書摘
P69~P70
我覺得藝術、哲學、宗教,都是人類的自戀,都在保持適當距離時,才有美的可能、真的可能,如果你把宗教當作哲學對待,就有了距離,看清宗教究竟是甚麼,;如果你把哲學當作藝術對待,就有了距離,看清哲學究竟是甚麼;如果你把藝術當作宗教對待,就有了距離,看清藝術究竟是甚麼——我的意見是,把宗教當作宗教來信,就迷惑了;把哲學當成哲學來研究,就學究了;把藝術當成藝術來玩弄,就玩世不恭了。原因,就在於太直接,是人的自我強求,就像那爾克索斯要親吻水中的倒影(倒影反而消失)。那爾克索斯是智者,一次兩次失敗後,不再侵犯自我,滿足於距離,純乎關照,一直到生命的最後。可見禪,東方有,西方也有,換個名稱事悟,徹悟,悟又從迷來,不垢不淨,不迷不恆。
早上看到這邊 很有感悟
宗教是甚麼,
人生總會碰上一兩個基督徒朋友,
佛教朋友,想想他們的自我實踐,
爾後在發現古蘭經和伊斯蘭教徒的關係後,
更讓自己確信,
宗教是一種自我選擇後的生活方式,
並且努力實踐,透過不間斷地實踐,
也就是和自己做了約定,從中獲得並認可自我價值。
而能讓你覺得這種生活方式是正確的
就表示你思辨過後得到的答案是如此
認同後而能實施,
這認同前的思考過程實在是很哲學的過程
哲學呢?又是甚麼
一種思考如何生活還有為什麼人存在於世,
且如何活在於世的思辨
這自我推敲及生活歷練的過程,
是一個人定會經歷的從無到有過程(獨立思考的辯證)
所以木心將這樣的創造當藝術看待
而藝術又是甚麼?
將心中所想之情感所認同的理念利用媒材表現出來,
並且傳播,宣告。
理念之宣揚,豈不就很宗教的過程?
實在很有趣,木心在解,
從活動的進行得到一種距離,
去看待,等於關照人類的活動過程,
也就從而獲得超越時空的美。而美是永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