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2

滿足:與其追尋幸福,不如學習如何知足 BY 壹團 廖子蔚Abel

【本書適合】
1. 每個人
2. 特別適合厭世、心裡有各種負面情緒、覺得人生好難的人


【本書主旨】
首先,我要說本書中提到的<幸福>二字,應翻譯為<快樂>比較適合,很明顯的證據是裡面有提到<短暫的幸福>這個字眼跟概念,故以下文字全部把書中用的<幸福>這兩字改成快樂。

本書為德國暢銷女作家克莉絲蒂娜.伯恩特引用心理學、對德國社會的觀察和研究數據來闡述如何得到滿足,而不是快樂。因為滿足是長遠的,快樂可以是一時的。

很可惜作者並沒有將多巴胺造成的興奮跟其它類別的快樂分開,在<輕鬆駕馭意志力>這本書裡明確詳述了多巴胺造成的興奮並不是快樂。(而作者又認為快樂又不等於滿足)


【我的個人心得】

首先我的第一個大收獲是,大腦會欺騙你現在有快樂的感覺。

1. 在緊張之後的放鬆是一種快樂。
2. 期待時的快樂比達到目標時的快樂長時間且強烈。
3. 快樂是一種比較後的感覺,不是真的絕對值高
4. 就算達到目標後有快樂,一小段時間後就會無感,想追求再快樂,狀況並未改變,只是你麻痺無感(負面說法叫貪婪)

第二個大收獲是,本書翻譯<小確幸>才是常保快樂之道

這裡的<小確幸>跟許多人唾棄<小確幸是胸無大志>的名詞定義一樣,但觀念卻不太相同。作者講的確實符合邏輯,因為大喜大悲在人生比例上不多,要常常開心就是要專注在為了日常事件而快樂,而非等到某某狀況達到才快樂。(何況那樣的快樂經實驗也證明很快就沒了)

本書最後有讓自己更滿足的17個練習,雖然每一個練習篇幅不大,但是蠻有意義且值得實踐,有買書的朋友不妨可以一一試試執行,相信會有明顯的滿足感出現。


【內容摘要】

Part 1 你所追求的不過是你以為的幸福

1. 許多人因生活與工作壓力飽受心理疾病之苦,但更多人不斷追求物質或精神層面的富足,認為快樂是一種能努力就得到的狀態,無法滿足於足夠就好,而是追求極大值。
2. 人們認為遇到突如其來的好運,或從天而降的驚喜,才會感覺幸福。如努力工作一段時間後得到的回報,不會讓人有極大快樂感,但突然中獎(假設金額一致時)卻有極度快樂感。
3. 快樂感是大腦的反應,主要是因為比預期美好,大腦想讓人類知道這是應該努力追求的方向,才產生快樂感。
4. 快樂是確保生存的生理機制,像吃食物、性行為、接近愛慕的人都可感受到快樂
5. 因壓力、挑戰或威脅結束後,血液中的壓力荷爾蒙含量下降,體內會產生舒適且愉悅的快樂感
6. 為了持續製造同樣美好的感受,我們期望能獲得更多,因為我們很快就會對原本讓人很期待的事物感到習以為常,正如同毒癮患者必須不斷提高毒品的劑量。
7. 許多研究證實,在生命中產生觀鍵作用的幸福衝擊,在不久後就會降到一般程度。(例如中了高額樂透獎金的人在18個月後,不會比沒中獎的人快樂)
8. 我們感受不到幸福,是因為我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放下<比較>,就會<比較幸福>
9. 我們討厭被人比較,自己卻老愛與人比較。人們的不滿與自卑都是從比較中產生。
10. 人的快樂感有75%取決於生活中的小事,所謂的人生大事,對幸福感的影響只有25%。
11. 在晨光中喝杯香醇的咖啡,在工作遇到難題時同事即時伸出援手,或坐在窗邊看灑入的暖陽等,享受這些小確幸,就會一整天都感覺到自己是在幸福中。
12. 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比壞運更讓人感到不安的是,害怕擔憂事情不能如預期順利。
13. 滿足指的是全然擁抱生命中的所有事情,就連缺憾時刻也都盡可能接受。
14. 負面情緒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只要不要過份激烈,又沒有持續太久到無法自跋,一定程度的憂鬱其實有好處:心情不好時比較愛批評,也能看事情較深入。強烈的消極情緒可以讓人產生強大的反思與毅力,發揮更多創造力。
15. 悲傷的情緒能讓大腦更專注在資訊處理,痛苦可以喚醒意識、思考與創造力,負面情緒使我們更容易應付挑戰,提高專注力和謹言慎行
16. 好壓力能讓人集中精神,在最佳狀態下解決困難,展現最好表現,甚至進入心流
17. 我們會透過各種方式追求快樂,無論是物質層面或心靈層面,或許因此短暫感覺到快樂,但當事情不順時,又會回到自怨自艾。如果快樂要靠追求才能獲得,那追求永無止盡。
18. 滿足是一種內在的平和,心靈的平靜。


Part 2 滿足的科學與技術

1. 每個人都可以憑一己之力增進對生活的滿意度,因為滿足感會強烈受到自身理智所影響
2. 在窮困時,金錢的確能帶來幸福,但當一個人的富有程度,讓他的幸福感增長到<確定自己不會再因貧窮而受苦>的程度,就會停止。
3. 強烈的人生經歷在一開始雖然會引發極端情緒,但這種狂悲或狂喜只能維持一段短暫時間,就會逐漸消失
4. 滿足者對人生與周遭的人都抱持善念,因此也會感受更多正面的事物,比較容易滿足。情緒化的人極易為任何事煩憂,他們會覺得自己背負重擔,承受極大的壓力,常讓人認為他們是不快樂的。
5. 我們若希望性格和自我價值感能正向發展,並藉此達到更高的滿意度,就必須主動分析自己過去的人生、未來的目標與願景,培養一些重要的能力:與自己的負面性格達成和解,對自己寬容。
6. 露易絲布朗陷入<不斷熱戀、不斷分手>的輪迴,每當她遇到一個新的夢中情人,都認為這是機緣巧遇,並堅信這次一定會和此人共度一生,但在第一次爭執後,對方任何她不喜歡的行為都會被她放大檢視,等到某天她遇到另一個令她傾倒的男生時,她便翻臉如翻書般地立刻走人。布朗在諮商後,終於知道必須改變自己不切實際的期望,了解生命必存在缺憾,每段關係都有不完美處,勇於面對這些現實,比永遠不斷重新來過好。
7. 認為自己終會遇到完美伴侶的期待,會讓人感到失落。對每個人來說,其實沒有那個Mr. Right,而只有許多適合的對象,我們只是必須勇於去跟他們交往。
8. 血清素會讓我們產生冷靜、沉著、情緒穩定,會讓人感到平靜,而非喜悅興奮
9. 女性比男性自我要求高,較可能長期處於自我懷疑,害怕被人拒絕,這是因為女性較男性的自我認同度低。許多女性對自己有高評價,多半是因為她們認為別人對她們的評價很高,而不是源自自我肯定
10. 男性的自我認同常常出自於與他人的比較,女性則有較強烈的依賴感,也就是需要且相信他人對她們的看法。
11. 選擇悖論:一個人若擁有太多選擇,就需要更多時間和精力對選項進行過濾,勞心費神,會越來越不快樂。
12. 快樂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情感幸福,就是每天感受到的各情緒;另一種快樂是生活評價,就是對自己一生的評價及滿足感。高收入可以增加生活評價,但情感幸福滿意度在年收入7萬5000美金後,幸福感會停滯不前
13. 滿足的人不只會以輕鬆的心態看待周遭,對自己也是秉持一樣的態度,他們不會一直用批評的角度檢視自己,也不會對承擔的責任抱怨連連,他們不會像完美主義或悲觀主義那樣不斷地雞蛋裡挑骨頭
14. 壓力荷爾蒙會影響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又與神經系統緊密相連,壓力荷爾蒙會阻礙免疫系統,降低身體的防禦力。
15. 快樂的人比較少抽煙、較常運動、飲食較健康、不常喝酒、睡眠充足,就是更關心自己。
16. 如果你現在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意,那麼跟那些較不快樂但其他條件都與你相同的人相比,你更可能擁有個更健康的未來。


Part 3 滿足,是可以學習的

1. 我們如何處理煩心的事或個性上的缺失,決定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是要繼續傷心難過,或是讓天天產生怒氣,又或者下定決心和現況和平共處,轉而藉由改變心態來擺脫負面感受,對於這些,我們都有決定權。
2. 幫助決定該前進或後退的四個問題:(1)讓我感到不滿足的原因是什麼? (2)困擾我的事物究竟是真實存在,或只是我自己想像出來的? (3)我真的想改變不滿足的情況嗎? (4)我能做些改變嗎?或者我願意學習去接納?
3. 只有坦誠面對自己的人,才能改變那些真正讓他困擾之事
4. 個人的煩惱並非來自事件的本身,而是源自對事件所抱持的信念,也就是你的自我評價
5. 轉職跳槽所帶來的滿足感,只會持續一段時間,這就是蜜月宿醉效應:起初對新工作特別有熱忱,也會謹言慎行,並努力完成工作,後來會逐漸恢復常態
6. 在現今可以公開比較的網路社群媒體上,許多人就是靠著與人分享他們的成就、聰明才智與想法而存活,這場競賽永無止境,結果就是我們常常會失敗,感覺沮喪,誤以為別人的生活真的就像社群媒體上呈現的那樣美好。
7. 假如一個人只是希望快樂,那很容易達到,然而我們總是希望比別人幸福,這就是困難所在,因為我們總把別人想得過於快樂。
8. 真正的快樂在於追求慾望時,而非達到慾望後的滿足,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渴望獲得的東西,一旦到手後,便很快就失去興致
9. 放手能讓我們不再沉溺於那個未實現的夢想,或是困在自怨自艾中,放手代表自由。
10. 人是慣性的動物,安全感與可信賴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我們認為踏入未知領域就代表有危險,所以在既定狀況的已知痛苦,與全新未知間做選擇,我們往往寧願選擇舊有痛苦,至少那是我們熟悉之處。
11.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的人生非常有意義,那他極可能對人生感到很滿意,並常常有好心情。下面這些問題有關人生意義:我追尋的目標為何?我究竟想要的是什麼?什麼對我是重要的?
12. 如果人們能夠在工作中善用自己的天賦,或因為自己的成就而獲得肯定,他們便能給予自己的工作一個重要的意義。如果工作對我們而言缺乏意義與動力,那麼我們絕對很難在工作中獲得快樂與滿足感。
13. 滿足感主要取決於主觀判斷,某人可能擁有一份讓眾人羨慕的夢幻工作,但如果他不喜歡這份工作,那麼無論如何他也不會開心的。
14. 一份有意義的工作能讓人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即使是辛苦的工作,只要我們覺得樂在其中,也能累得好愉快。
15. 只要我們願意,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我們可以像訓練肌肉那樣訓練性格。我們應該多看自身性格的強項,而不要在意弱點。要了解自己的優點何在,並將之強化,同時發掘最能讓自己發揮強項的生活領域。發揮強項比較輕鬆,也容易在短時間內獲得成效,滿足感就會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