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1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全球瘋行的習慣改造指南 BY 壹團 Wan-Yu Huang

先看了原子習慣才借到了這本書,兩本書都在講習慣的概念,前者整理得很有條理像是操作指南,這本則是故事性較深刻。
美鋁的企業改造提到了核心習慣的概念,對於亟需報酬的企業來說,把工安放在獲利與營收之前帶來了關鍵性的改變與成長,是振奮人心的,畢竟在企業經營裡的官僚習慣中,個人都遵循著組織習慣而自認解決了「眼前」的問題,而亡羊補牢的做法,常常是坐等燙手山芋在其他人的手中爆炸,例如出軌的火車、崩塌的大橋,以及書裡另外一個例子:倫敦地鐵大火,鉅細靡遺的描述了表面和平是如何把乘客送進火裡。
「倫敦地鐵的慣性行為與停戰協議表面上全都合乎邏輯,直到發生大火。火災發生時,一個糟糕的事實浮出檯面:沒有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部門或任何一個四大巨頭位乘客的安全負起最終責任,但死了三十一個人。」歷史上的重大事故究竟能給旁觀的其他經營者帶來多少習慣改變的衝擊?而不僅僅是抓住危機感帶來的轉機,或許是社會上各領導者需要思考的。防範於未然,並不容易,尤其在華人「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以及「苦盡甘來就要連本帶利討回來」的文化習慣下。
而從社會到個人,「相信與否」是習慣改變的主因,相信能夠戒酒不咬指甲,相信自己就是一個沒有酒癮不咬指甲的人,相信自己的球隊就是贏家,相信能改變,那麼新的習慣就有機會定型。
大學曾經修了一門通識課:習慣領域,其中一份報告叫做黃金十年計劃,以一份側寫角度的雜誌寫進組員們十年後的樣子,如今正是十年後,再度翻閱如同預言般,大家現況的故事性竟大致性雷同,當時不理解習慣的力量,其實就是相信自己會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