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1

未來地圖:對工作、商業、經濟全新樣貌,正確的理解與該有的行動 BY 貳團 Zon Cheng

未來地圖 WTF? What's the Future and Why It's up to Us

這是一本光作者就很吸引人的書。Tim O'Reilly出版社的作品算是滿早期的軟體工具書,他的出版社書目的特點應該是簡單的封面設計,配上動物,所以整體識別度相當的夠。隨著近年軟體產業的興趣,Tim O'Reilly本身就是個活歷史。他以1990後的科技史為本,去推論他所假設的未來。沒有空看書的朋友可以直接聽星箭廣播的分享 https://podcast.starrocket.io/13

我個人看完,是覺得這本書有點厚,也花了不少的篇幅在講古。推論雖然不錯,但有些時候覺得過於理想,所以只摘錄些我覺得有去的段落,與大家分享:

未來地圖 What’s the Future and Why It’s Up to Us

Page 59
地圖輔助你看路 但不能替你看路

Page 79
我曾與Linkedln創辦人霍夫曼和民主黨參議員懷特豪斯(Sheldon Whitehouse)共進晚餐,席間談到了關於摩爾定律,我最喜歡的一個釋義。談話中我提到:「我們要把摩爾定律應用到醫療保健上。」參議員問:「摩爾定律是什麼?」霍夫曼插話說:「你要明白,在華盛頓,你們認定每年錢要花的更多,能做的卻更少。在矽谷,每個人都希望我們產品成本愈來愈低,但功能卻愈來愈。」

Page 90
但也許最令人驚奇的是,全球腦正在一點一點的長出身體。它有眼睛和耳朵(數十億攝影鏡頭和麥克風連線),有比人類更加精確和強大的方位感和律動感(全球定位系統和動作感測器),而且這些感測器是專業的,它資料蒐集能力遠遠超過我們人類。

現在全球腦開始會移動了。自動駕駛車是全球腦的體現,自動駕駛車的記憶是人類司機引導下行駛過的道路記憶,再由車上異常準確的感官設備記錄下來。你可能沒想到的是,全球腦接觸實體世界的最有效方式,不是靠機器人,而是透過直接指揮人類行動的網路應用程式。

通常會出現一家或幾家公司,代表技術的下一個浪潮。解讀這些公司的經驗,可以幫助你繪製未來地圖。

Page 128
科幻小說作家赫伯特(Frank Herbert)曾經告訴我:「想法比比皆是,不值什麼錢,重要的是實行。保羅的專利說明了這點。未來不是想像出來的,是創造出來的。」

Page 219
雖然這篇論文的重點是語言翻譯,但它總結的方法對於Google的核心服務,也就是搜尋的效果至關緊要。它的結論:簡單的模型和大量的資料,勝過根據少量資料的精緻模型,這是任何領域取得進步的根本,也是許多矽谷公司的發展核心

前不久Google承諾用統計方法建立搜尋結果,強烈反對用人為方式修正。例如,搜尋「Peter Norvig」,排名前面的結果應該是他的維基百科和公司官方介紹。如果一些品質較差的網頁出現在頂端,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增加一條規則,「搜尋「Peter Norvig』時,不允許品質差的網站排在搜尋結果前10名」。但Google決定不這樣做,而是找出根本原因。像這種情況,解決辦法是「搜尋知名人士時,高度信任優質的百科全書來源(例如維基百科)」

Google搜尋品質團隊的適存函數遠是關聯性:用戶是否看起來已找到他想要的內容?Google現在使用的信號之一,能讓這個概念非常清晰,就是「長點擊」與「短點擊」。如果用戶點擊第一個搜尋結果,且不再回到搜尋頁面,則推斷他們製搜尋結果滿意。如果用戶點擊第一個搜尋結果,一小段時間後又回到搜尋頁面,點擊第二個搜尋結果,則他們有可能對第一個搜尋結果沒有非常滿意。如果用戶立即回到搜尋頁面,則表現這完全不是他們想要的內容,以此類推。如果在第二,第三或第五個結果,出現長點擊的情況更多,也許該結果的相關件才是最高的。

一個人的點擊行為可能出於偶然,但當數百萬人的點擊行為一致時,這必然能揭示一些重要的意義。

Page 222
Google不斷測試能改變搜尋結果的新想法。在2009年的一次採訪中,Google當時擔任搜尋業務副總裁的曼伯爾(ILe Manber)坦言,他們在過去一年進行了五千多次實驗,「大約十次實驗才有一次成功」; Google以每個季度100到120次的頻率,對演算法或新的排名影響因素進行修改,平均而言幾平每天修改一次。從那以後,優化的速度只有愈來愈快了;在廣告方面的實驗則更多。

Page 225
網頁可以使用各種花招,試圖提高自己的排名,而且很多都這樣做,但Google卻使終秉持一個簡單的黃金標準:這是不是用戶想要的搜尋結果?

Page 406
想要了解未來,看看現在有錢人都在做什麼就行了。

Page 473
讓人類失去工作的不是科技,而是我們如何運用科技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