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兩度棄書後的閱讀】
似乎是在某個社群看到網友推薦這本書,提到作者藉由心靈的力量成功讓癌症消失,那時周遭親友也是身體有狀況,於是買了這本書希望對親友有所幫助,但打開來跳著翻閱,覺得不過就是秘密闡述的吸引力法則,因為覺得吸引力法沒有辦法告訴自己為何想什麼就可以吸引到什麼的原理,大腦本能地排斥,於是一度棄書。後來幾乎每個月都剛好看到有人推薦這本書,再次趨於好奇心拿起來跳讀,但是還是覺得這本書還是無法說服自己,再次棄書。
某天,偶然無意間又拿起來翻閱,直接翻到開頭給讀者的建議,作者提到本書是循序漸進的課程,建議循序漸進閱讀。於是我似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不再跳讀,而是從第一頁開始看,發現前半部闡述了本書的緣由及原理,在大腦不特別排斥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就把這本書看完了。
【坎坷的人生,與奇蹟式翻轉】
作者露易絲,五歲被強暴,幼時被繼父凌虐,未成年時就當了未婚媽媽,成年時因丈夫外遇離婚,52歲罹患子宮頸癌。最後靠著本書所提到的改變思考模式,療癒身心,成功讓癌細胞消失無蹤,成為公認的自我療癒界第一夫人,並且創建如今全球最大的心靈書出版社。作者奇蹟式地翻轉了她坎坷的一生,讓我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度過這一切並成功翻轉她的人生?
《所有的疾病及人生不順來自信念》
作者認為我們的人生是我們信念的產物,不論是外在人際關係、內在身體疾病等,均是如此。所有負面的人事物,都是自己負面的信念所吸引過來。
我對這部分內容,還是無法完全吸收,因為我始終無法理解為何我思我想可以吸引外在的一切,包括物質與非物質?但若從某個層面的意義,比如人際關係來說,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我們始終懷抱著怨恨或批評抱怨面對他人,很自然的,他人面對這樣的我們,自然也會充滿不喜與排斥,也就是說,負面的思想招致了負面的人際關係。
《善待自己的內在小孩,能夠改變自己》
想像一下,你如果對待三歲小孩時,動不動就責罵,時常批評,那麼這個三歲小孩會變的如何呢?這個三歲小孩要不是變的懦弱不安,就是變的暴躁把房間給拆了,而我們也不會這樣對待三歲小孩。但是我們對待自己的內在小孩時,卻時常批評、責備,因此我們的內在小孩時常處於受傷的狀態,也因此失去自我價值。唯有善待自己的內在小孩,肯定他,內心才能獲得自由與成長。
這部分是這本書中我覺得很受觸動的部分,因為對待自己的親生小孩時,我們會細心呵護,但是未曾想過自己的內心也有個內在小孩,需要被肯定、呵護,而不是為了不斷進步而面對反省與評判。倘若一再面對評判,內在小孩又如何能認同自我的價值、自由飛翔呢?
《想像他人的童年,能夠帶來寬恕》
作者提到怨恨帶來疾病及負面事物,唯有寬恕他人才能讓身體痊癒、消除負面事物。每個人的負面特性都有著他的童年背景,舉例而言,面對著老闆的批評時,我們可以試著設身處地想像一下他童年時瘦小身軀面對著父母的批評的情景,我們就可以釋懷並放下怨恨。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週遭某位親友,回想一下他的負面特性,再觀察一下他與他父母的互動,頓時瞭解到,正如作者所言,他對待他人的負面方式,來自於他父母對待他的方式,一念即此,我對這位親友某些負面態度的不理解,也隨著釋然,而有著同理心。
【結語】
兩度棄書後的重拾閱讀,我覺得是很值得的,雖然我還是無法完全認同其中類似吸引力法則的一些想法,但關於善待自己的內在小孩,以及想像他人的童年方面,讓我在面對自己與面對他人時,都能夠跳脫陳舊的思想束縛,有著新的自由思維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