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的思考:
(可能是)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
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弄清楚這道題到底在問什麼。一旦清楚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正展示了理解清楚後在作答的精神. 那麼要理解清楚問題, 得從正確提問開始. 可惜我們從小都沒有良好的提問能力; 回到學校教室來看, 每當老師講解完之後, 問同學有沒有問題, 回來的是一片寂靜, 好一點可能是寥寥可數的同學舉手, 但可能問不到點上.
台灣學生沒有提問能力, 我以為是出在
1. 沒有跟上老師講解的進度, 腦袋還在理解中
2. 沒有深度思考, 自然也想不出有什麼好問題
3. 沒有實際經驗, 自然也沒踩過什麼地雷, 可以進一步討論案例
針對上述應當有下列解法
1. 事前的預習功課沒做好, 課堂上能有多少理解力, 取決於預先努力多少
2. 廣泛閱讀, 並且把延伸的相關概念連結再一起
3. 在生活應用中, 多尋找實際操作或者他人的經驗
更簡化來說就是
1. 學習 -> 專攻
2. 擴充 -> 橫向
3. 經驗 -> 務實
出了社會進入職場, 每當進行專案, 有些同事能一針見血的提出商業見解與問題. 當時很羨慕卻又困惑該如何做到. 等自己熬了幾年經驗之後, 處理模型類似的問題時, 都能提出正確問題來解決.
在我回頭深思這個發展過程, 發現到其實也不是這麼順利就能習得這樣的能力. 而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很直覺的用第一手資訊, 不斷深入下去, 然後錯過許多反思, 導回正路的機會.
舉例來說, 公司近期上市B產品, 但銷售很不好. 有部分資訊顯示可能是行銷資源不足, 又因上一次A產品有相似問題, 那麼就會更深刻認為問題出在行銷, 並投入大量資源去推銷. 殊不知問題其實是B產品跟C產品有市場衝突, 導致消費者不買單, 最後B與C都失敗收場, 還多花了許多行銷資源與時間成本.
問題的力量正於此, 每一次提問都有其意義:
1. 一次提問是先要有初步的認知 -> 專攻
2. 二次提問是給你反思是有什麼不周全, 漏了什麼, 是否邏輯錯誤 -> 橫向
3. 三次提問是給你在行動中, 再次檢討, 要煞車或者全力以赴 -> 經驗
學問, 要學就要問的精神正利基於以上的觀點, 這也是我買&讀這本書最主要的動機
閱讀後的得:
這本書中有展示各種情境的問題方式,正確的問提問來解決的需求。我看到最後之後,又開始反思閱讀此書的動機; 發現最核心的意義不是問題,問題只是一個手段與過程;本質應該是思考,只是思考是一件很抽象的事情. 人類想到不熟練或者未知的事物,腦袋就一片空白卡住。而能想到的, 往往都是日常所見的, 因此想出的結果素質有限
書中最後就有提到哲學家蘇格拉底,他能夠針對核心的事物提出根本的問題,是因為他本來就不覺得有什麼是理所當然。可是平凡如我們沒有經過完整的邏輯思考訓練,太容易把許多事情當成理所當然,不會去反思事物根本。因此遇到問題時候,腦袋就只能呈現一片空白。
因此這本書在看完之後我覺得應該改名為, 精準思考的辦法: 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