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1

世界屠畜紀行 BY 貳團 Ruby Kan甘

這本書就如同書名可知,是介紹宰殺動物的紀錄,書的封面很簡潔,一個牛頭和一個羊頭,當初會拿起這本書,不同於周圍陳列的食譜、美食圖書,封面確實是我借閱的一大主因,文字淺顯易懂,像說故事一般平述現實與歷史,美食與宰殺,人文衝突與傳統文化。
過往,博客來、誠品等書店充斥各式介紹飲食的書籍,每次看到美食和描述美食的文字總讓人覺得嘴饞,雖然吃不到,但用眼睛看看也不錯,總覺得以後看到會記起這些文字描述,可惜受限於個人記憶不佳,總是看了又忘,忘了再看。
我覺得我會忘記的原因是我沒辦法將實際口味與文字聯結,畢竟口為這種是跟個人主觀有關,然而這本事的重點不在於美味,而是介紹了各個國家的宰殺文化。作者是日本女子,自一次蒙古行在蒙古包旁看到當地居民現場宰殺與烹飪羊後,發現她對食用動物上桌前的這道結束生命的程序一點都不了解,為此她開始周遊各國,嘗試了解各國的文化,韓國的白丁、埃及的駱駝屠畜、回教可蘭經規範、蒙古佛教、捷克的豬肉慶典,最後回到東京屠宰場。
我剛看完韓國這段文章。韓國的傳統下層階級制度與現行的崇拜菁英,構築了一般人對屠夫工作的不重視。陪同作者的口譯與導覽人員非常驚奇作者一個日本女性會不害怕這種血腥場面,作者卻認為「吃了桌上的肉卻搞不清楚它原本是活蹦亂跳的生物,這不是太奇怪了嗎?」,這句話旁邊有著上一位借書者亂寫字的個人註解,「敬畏生命,會讓人對自己殘忍行為不為所動。」
我的工作常在進行動物實驗,每次填寫動物申請或接受動物福祉調查時都處在一個兩難的階段,動保處用高標準將實驗動物與寵物同等看待,不能說他們錯與對,但是兩者其實是不同的。我也有養寵物,寵物是用來寵愛,然而在做實驗時,我對於牠們不能用同等的心去看待,我敬畏生命,但就是因為敬畏,才不能混為一談。實驗動物的專業術語是犧牲Sacrifice,不能說殺老鼠,我們在顧全牠們不會過度疼痛的前提下進行實驗,就如同現在宰殺文化的改變,現在不能隨意在市場殺雞,必須運送到專業屠宰場進行。然而過度的重視與干涉會贏響原本的立意良善,如同干涉原住民的獵殺文化。
一不小心越寫越亂,不過看書夾雜上一位讀者的筆記,讀起來挺有趣的,不同的想法有激發靈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