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7

10分鐘完成每件工作:讓你優秀的不是努力,而是方法 BY 貳團 王志文

2020年閱讀分享的第四本書

【一、前言】LINE前CEO森川亮的聰明工作法
本書是LINE前CEO森川亮總結他的工作經驗及心得後,所提煉出來的工作法。我覺得本書的主要核心精華在於10分鐘工作法、KPI、時間圓餅圖等。那麼,相較於坊間目前最流行的番茄鐘工作術,森川亮所提出的10分鐘工作術有何獨到之處呢?我個人的心得及實踐如下。





【二、我的實踐報告】
(一)10分鐘工作法幫助我們從臉書、雜務等時間黑洞解脫:
10分鐘工作法的優點在專注、靈活、可分配、可拆解。

*專注:一個人的專注力無法維持太久,根據微軟在2015年的調查,一個人的專注力甚至只能維持8秒。因此森川亮認為限定在10分鐘內完成工作,能夠維持最高檔的注意力及生產力。

*靈活:仔細想想,我們在碎片時間通常都在做什麼呢?很多人其實都是在看臉書、LINE中渡過了碎片化時間,卻又感覺每天沒時間及非常忙碌,呈現一種矛盾的生活狀態。而10分鐘工作法可運用於任何碎片時間,透過有意識地事先安排10分鐘事務,於是我們可以透過充分運用碎片時間,化整為零,讓自己的時間最大化。

*可拆解:有些任務的難度及複雜,會讓我們無從下手,然而森川亮建議我們可以依據任務的性質、種類、數量,將這些任務拆解許多10分鐘可完成的事務,拆解後的事務,即具有相當高的可執行性。

*可分配:雖然類似GTD等時間管理方法,強調透過授權讓自己空出時間從事對自己而言更有生產力的工作。然而基於工作的規模及複雜度,我們很難將工作分配給其他人做,透過10分鐘工作法,我們將任何任務拆解成10分鐘可完成的事務後,工作變的少量、單純,於是,我們可以將10分鐘事務分配或授權給助理或同事處理。


💪我的實踐:
■碎片式10分鐘工作法:事先擬好10分鐘工作清單,我把所有可以在10分鐘內完成的事項納入其中,工作方面諸如每天都需審核的例行公文、收發電子郵件,學習方面諸如複習anki,生活方面諸如正念冥想等等。於是,我在等待高鐵班車時完成審閱每日公文,在自行開車等待紅綠燈時進行正念冥想,在排隊等待結帳時收發電子郵件。透過五至六次以上碎片式10分鐘工作法,我無形中將一天可運用的時間增加了至少一個小時以上。

■拆解式10分鐘工作法:
面對大型專案時,我將其拆解成需燒腦的「任務」以及不需燒腦的「事務」,而需燒腦的「任務」也可能可以再拆解成「事務」。透過每一回合10分鐘,先後處理許多不同事務,例如這一個10分鐘我擬定公文格式,下一個10分鐘我尋找相關案例……再下一個10分鐘我對此專案完成檢查清單確保無瑕疵,透過上述方式,大型專案也就迎刃而解。

■分配式10分鐘工作法:
大型專案無法直接授權給助理處理,但是針對大型專案經拆解後所產生的事務型工作,再度拆解成10分鐘可完成的簡單工作後,每一件都可以授權給助理來處理,經此方式,權責分工,我的時間可以空出來處理對我而言更有生產力的事務。

(二)人跟鹹魚的分別在於夢想的可視化:
常聽到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何差別?然而夢想空泛無邊,如果沒有將夢想可視化、可執行化,夢想永遠只是停在夢想的階段。

為了實現夢想而設定目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透過設定KPI(關鍵績效指標)可以幫助我們將夢想可視化,進而可實踐,而人生主要的KPI有三種:時間、金錢、生活習慣。而人生KPI的具體實踐方式為何呢?我們設定目標,再設定KPI後,我們透過可以透過每日、週、月、季回顧,比對目標KPI與實際KPI的數值差異,然後我們找出原因,最終我們透過嘗試其他策略來減少數值差異,達成我們的人生KPI。


💪我的實踐:
森川亮認為人生KPI中最重要的是時間KPI,因此我第一個嘗試實踐的是時間KPI。森川亮在書上的作法是透過比對圓餅圖,比對目標時間圓餅圖及實際使用時間圓餅圖的差異,再找出原因,進而改善。
我一開始並無法理解為何要用時間圓餅圖方式達成時間KPI?為何不是直接比對目標數據及最終數據就好?書上也沒有針對這點特別說明原因,然而基於實驗及好奇心,我仍然開始每日設定及比對時間圓餅圖。
經過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因為時間圓餅圖所呈現的是使用各種時間所占整日時間的比例,比如上網時間占整日時間5%,工作時間占整日時間70%等等,所以我可以透過圓餅圖看出各種時間的相對性,因為可運用時間的不同,我們目標行為所佔時間的價值也不同,例如週一工作日,可運用時間只有10%,閱讀佔了5%,以及週日休息日,可運用時間40%,閱讀只佔5%,雖然目標行為閱讀時間都是佔5%,但代表的含意截然不同,這就好比同樣使用了1000元,但對富翁及貧民的意義顯然不同。
以前曾透過設定及比對目標行為數據差異,來嘗試完成閱讀行為等目標,然而設定每天閱讀一小時,週日百分之百達成,週一有時可以達成,有時不行,這對完成目標而言其實會相當程度的減損完成動力。
然而透過比對時間圓餅圖,我可以知道我所有活動所佔整天的比例,進而知道我今天是否已經盡力完成行為目標了,這在達成行為目標的過程,可以維持持續的動力。而且我也知道我的時間運用,是否在家庭、工作、學習上達成均衡。






【三、結論】
本書適合想要從臉書、雜務等時間黑洞解脫的人,也適合想要努力爭取多一分一秒時間的時間貧民,值得推薦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