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1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孩子鬧脾氣,正是開發全腦的好時機 BY 貳團 王志文

2020年我閱畢的第1本書


[一、核心概念]

孩子鬧情緒時,常見的處理方式是制止孩子,但這麼做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好嗎?於是,我翻開了這本書,想要瞭解當孩子鬧情緒時,更能夠幫助孩子的方式。本書的核心概念是上層腦(大腦皮質)與下層腦(爬蟲腦),當孩子鬧情緒時,是下層腦劫持了上層腦,這時的重點不在教導孩子,因為孩子此時聽不進你任何話語,我們要作的是先跟孩子情感連結,讓孩子擺脫下層腦劫持狀態後,再跟孩子做重新引導。本書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妙招,REDIRECT就是其中我認為最實用的妙招。以下的實踐主要針對其中二個重點:Embrace、Involve。




[二、我的實踐報告]

(一)E:Embrace(接納情緒)
以前,孩子如果胡亂哭泣時,通常會是透過制止或教育的方式處理。但從本書中學到「接納情緒」,如果孩子表現出情緒時,我們制止他或是說「沒關係」、「放輕鬆」,孩子會認為自己的情緒不應該而壓抑情緒,進而喪失觀察和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以後也不願意跟父母分享內心的想法。
(strong arm)我的實踐:
三歲女兒突然大哭,我沒有制止她或直接教導她,而是問:「怎麼了?覺得難過、傷心還是失望」,「覺得傷心」女兒說,「為何傷心」我問,「因為被媽媽罵」女兒回答,我抱了抱他安撫一下,並且讓她從事其他活動,她很快就平靜了。過一段時間後,我才問剛才為何哭,「因為我丟襪子到地上(墊子上)被媽媽罵」她說,「為何丟襪子到地上」我問,「因為媽媽也會把我的褲子丟到我床上」她說,我們才豁然開朗,原來孩子只是因為大人無意間的一個舉動而有情緒,其實媽媽也只是把褲子拋到床上,準備待會讓女兒穿而已,但女兒不瞭解。我們跟女兒解釋了一下,並且約定好以後大家都用放的,女兒很乖巧地說好。
如果是在女兒當下鬧脾氣時,我們直接制止及教導她,可能永遠不知道女兒為何鬧脾氣。透過先情緒連結,再做情緒引導的方式,我們真正的瞭解了女兒的心聲。

(二)Involve(讓孩子參與管教)
「當你生氣時可以怎麼做?除了摔東西以外」,當我們在孩子鬧情緒時,詢問孩子有沒有其他處理方式,孩子常常能夠感覺被尊重並且提供我們更好的方式。如此,可以加強親子感情,並且提升孩子未來的自我管理能力。
(strong arm)我的實踐:
講完一個睡前故事後,女兒仍戀戀不捨,吵著還要再聽一個故事,「再講一個故事的話,你明天早上就會很累,並且嚷著還要睡,你想要很累嗎?那該怎麼辦呢?」我說,「不想很累,那我就要乖乖睡」女兒回答。然後她滿意自己的決定,並且乖乖地去睡了。看著可愛的女兒,我心想:就算是三歲的孩子,也是很希望被尊重的呢。




[三、結論]
本書沒有複雜艱澀的親子教養學,讓人退而卻步。本書有的是許多相當實用的親子技巧,且這些技巧都是墊基於大腦科學之上,深切地覺得是本改變親子互動模式,讓父母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