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適合】
1. 單身狗
2. 剛分手的朋友
3. 最適合想找一輩子幸福相守伴侶的人
【本書主旨】
作者透過許多研究,分析現代人為何無法有長久幸福的婚姻關係,並提出自己整理的三套架構來評判:怎麼樣的人比較有可能永浴愛河一輩子,最後告訴大家落實的行為啟動步驟。
【我的個人心得+內容簡介】
本書從人類演化的觀點切入大家習慣又常見的擇偶標準:外貌吸引力、財富,跟我自己舉辦過一些聯誼活動的經驗完全符合,當然也跟大家自身經驗很符合,只是他提出了一些研究證明。
接下來作者舉出一些研究結果,打臉說這些常見的擇偶標準,跟是否幸福快樂一輩子完全無關,不過因為人類過去4,850年都是這樣繁衍的緣故,所以難以抗拒。然後,因為投入太多,沉沒成本與富蘭克林效應下,還是勉強結婚,到最後離婚、分居、怨偶,(補充)甚至巨大影響下一代的人格。(請參考深井效應這本書)
因為很重要,所以再說3次:難以抗拒!難以抗拒!難以抗拒!
(所以本書才說美國有50%離婚,10~15%永久分居、7%怨偶但沒離婚和分居,總計約70%不快樂的夫妻)
看了本書以後(去年的事),我開始慢慢對別人和自己的許多行為釋懷。在心理學上,覺察自己正在做不合邏輯的事,可以幫助自己”慢慢”減少這樣的行為,或是至少放下。
在3個框架找到幸福相守一生對象的部份:人格特質、情感依附風格、關係標記,作者提出心理學理論和自己的看法,我覺得真的是非常正確。
在心理學裡,有開放態度的、外向的、合群親和的、嚴謹自律的、神經質的這五大項人格特質,作者認為判斷對象是否(1)神經質(2)喜歡嚐鮮(3)合群親和。
神經質是面對有壓力的事時,對方是否有情緒上巨大反應。可以想見神經質的人的人際關係充滿動盪不安,較難有穩定的伴侶關係。喜歡嚐鮮是由中低度嚴謹自律和高開放性形成,這樣的人追求新奇事物,衝動性高,控制性低,就會造成低關係穩定度,更可能說謊機率高。合群親和部份,我稱之為好好先生,但不是什麼要求他都答應那種,而是具有同理心、親切友善、主動關懷他人這一種,也是長期幸福伴侶關係的關鍵指標。
情感依附風格是在看對方是焦慮或逃避依附風格,這部份內容是可以寫成一本書,但作者只用幾頁簡述了一下而已,簡單來說就是要了解自己和對方依付風格,並用合適的方式溝通,此方面有許多論文和書在討論,請自行google依附理論,慢慢讀個1萬字(是的,沒寫錯),你會頓悟自己跟父母、朋友、情人的關係為何是這樣。
關係標記部份,其實說是觀察對方有沒有這樣的行為,不如說是反省自己或是創造這樣的行為,也會有助關係穩定。像是書裡提到的情感銀行帳戶,關係穩定的伴侶平均有5次正面行為搭配1次負面行為,重點是比例,而不是是否有幾次錯誤。比如擁抱、讚美、甜言蜜語、做家事等等。我個人最喜歡把握好東西這個部份,因為它是指生活中的大小正面時刻都要跟對方分享,在分享的同時提升親密關係。
本書最後是具體行動,沒有具體行動,就算你把整個圖書館的書都讀完,你還是可以沒有任何改變或長進,也就是台語說的:書都讀到背上去了。
本書建議的具體行動有5步:(1)釐清你的終級目標,到底是迷戀喜歡一個人,還是跟一個人幸福長久?(2)確認你過去的擇偶模式是否一直重覆某些特質的對象(3)許下願望,你到底想要哪些對象特質,它真的是最重要的?並且排出優先順序(4)設計出小步驟來完成目標,放在每天看得到的地方提醒自己。(5)追蹤你的小勝利:不但要告訴會支持你的朋友,也要適時獎勵自己完持小任務。最後這部份是特別著重在人為何知道要做什麼事,卻總是不去做或做不到,所以它的精神和方法很像有關意志力或習慣主題的書。
雖然我非常贊同且喜歡本書的內容,但是我也要提出一些在看本書前該思考的事:
(1)我們是應該多用正確的標準去觀察別人,還是我們應該先主動積極地拓展朋友圈?不然哪有足夠的人可以觀察篩選?
(2)如果我們運氣好到真的觀察又篩選到1個或多個符合可以從此幸福快樂的對象,對方會喜歡我嗎?對方為什麼要選擇跟我,而不是跟別人在一起?
(3)不符合長久穩定標準的人是否一輩子都不值得有婚姻?因為他們總是會搞砸,而且還禍延子孫(絕非危言聳聽)。那他們可以怎麼樣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