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的是作者本身是黑人女性,有在這些「低級教育」機構工作的第一手經驗,她發現學生有許多都是少數族裔加女性,個人認為作者後來也是獲得機會,才能靠讀書向上流動,也才能寫出這本包含個人經驗與學術研究的好書。
《低級教育》想探討的是為什麼會有「低級教育」的出現?為什麼會有人去讀「低級教育」?必須先敘明的是,我認為這是一本很美國「在地」的書,這種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是美國特殊的教育機構,作者也有提到她到世界各地演講,有些聽眾其實不能理解這是什麼,就我所知台灣並沒有可以直接套進去的機構,所以如果把一些個人想像中的台灣「低級教育」套進去是有危險的。台灣有沒有無效的教育反而拖累學生?我認為有,但書中的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更為誇張,上課時間彈性化,三個禮拜就新開一個班(台灣至少還是學期制)、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台灣《私立學校法》要求所有民辦學校必須是「財團法人」,必須以「公益」為目的)、諸多原因導致畢業完成率低,當然最大的還是金錢因素(台灣的畢業率我不清楚,但想必不會這麼低)等等等,因此把《低級教育》當作借鑑參考比較適當,因為台灣的教育制度與社會文化,我想應該很難走到有「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的一天
為什麼會有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低級教育的出現?常見也是我個人閱讀之前的想法,一有數百萬人突然覺醒想念大學,不論是產業轉型或技能衰退,總之是希望進修賺取更多金錢;二這是有史以來最大宗的詐騙案,認為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給了大眾不切實際的夢想,誆騙他們前來就讀。前者給了民眾太多主控權,後者則認為人民完全沒有主控權,書中提出第三種想法:「新經濟」的出現,金融化的魔爪伸進高等教育裡。新經濟改變了工作模式,將風險與訓練成本轉移至勞工身上(書中有詳細內容在此不贅述)。但不得不說的是,我認為新經濟是必然的趨勢,約聘、派遣、短期與臨時工並不是不好,如果過多限制反而有礙經濟,這裡有太多可以討論的部分,例如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根本是美國獨有的東西而新經濟全世界都在發生、美國的工會制度比較弱等等,也就是新經濟+美國特殊的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才會產生「低級教育」。
什麼人會選擇就讀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莫非他們都是笨蛋?作者以質性研究訪談許多人,提出很多例子。有的人認為教育是門投資在所不惜、有人是因為學生貸款好申請等等,這也是許多因素交雜出的選擇,讀完後我改變想法,這些學生其實都有自己的考量才做出決定,傳統大學的故步自封、低效率的官僚化、高額學費等(有些人連填入學表格都不會,但也不能怪他們台灣的也很複雜),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則是服務優質,隔幾日就打電話追蹤進度,迅速入學(一個禮拜內就可以,下個禮拜就來上課),手把手帶你,這麼好的學校不來讀嗎?
讀完後我也認為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有存在的必要,這種彈性的教育制度行之有年無法消滅,也不需要,會成為問題或檯面上的焦點只是它越來越龐大而已。除了證照與學士外,碩士跟博士課程近幾年越開越多,可見大家的需求很高喔!反而應該是傳統教育必須因應時代的改變,例如開設學分班等等。作者提出的解決之道,老實說我覺得根本有講跟沒講一樣(三百多頁只有九頁論述),但也不能怪他,一個是他自己也承認社會學家不擅長找出解決方法,另一個是這問題太複雜,沒有唯一解,舉例來說大家都有錢、擴大助學貸款、降低高額學費就行了嗎?改變社會風氣不要學歷膨脹化?傳統高等教育開放不要再封閉讓人人都能來念?或許都有可能但我抱持悲觀角度。
最後以主持大型私立企業化營利學院中行銷研究的亞倫作為總結,他之所以跟作者聯絡,是想知道「為什麼他明明覺得是在幫助學生,卻又擺脫不掉事實並非如此的感覺」(他離開金融業是因為他「厭倦了只是為了賺錢而工作」),而他的女性學生大多受過虐待、毆打與性攻擊,亞倫的答案就在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