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5

深度數位大掃除:3分飽連線方案,在喧囂世界過專注人生。 BY 壹團 Siof

這本我看完一直想寫心得,但是怕自己沒寫好,反而害大家錯過一本好書。

很多書都有提到現代人沈迷網路、變得焦慮、被社群軟體綁住,但都沒有這本書寫得清楚透徹。書裡第一章就寫社群媒體,從商業、人類本能、心理學角度去看「上網行為上癮」這件事,從商業角度來說,科技公司(例如Facebook、Google、IG...等)的目的從一開始滿足大家的社交/新科技使用需求,漸漸變成吸引使用者花更多時間在他們的服務上,「以特定的方式長期使用他們的產品,因為那是他們的營利方式。」

書中並引用過去菸草公司刻意把香菸做得更容易上癮的例子,來對照現在的科技公司,並也引用iphone、Facebook、Google等企業過去的發言或設計理念、方向,證明科技正在朝『奪取更多的注意力』發展,將使用者的注意力轉換為營收。大多數的設計都是為了讓使用者更容易上癮、黏著在網路/app/服務上,藉由人類的本能(追求社會認可、間歇的正向強化),讓使用者付出更多的時間及注意力換取他們其實沒有那麼需要的資訊或娛樂,進而排擠掉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事物。

假設拿掉這些容易令人上癮的設計及特質,其實並不會影響到社群媒體的根本:使用者還是能從服務中獲得價值,還是能夠維護社交、保持聯繫、獲得資訊,而且更節省他們珍貴的時間成本。推特、臉書都是很好的服務,但是一週使用一小時,和一週使用十五個小時,你付出的代價是十五倍,但帶來的效益可能不到兩倍;如果這樣的服務不只一個,例如同時間使用推特/臉書/其他通訊軟體,浪費掉的時間很可能早已抵銷單一物件所帶來的效益。你原先需要和朋友聯繫或觀看近況的時間一週可能只需要不到三十分鐘,但現在加起來花了超過五個小時,真正可以和朋友深度互動、交談的時間,就被這些低品質的社交佔據了。

這本書提倡的「數位極簡主義」並非要大家排斥或拒用新科技,而是有意識地管理及使用這些東西。例如有社交需求,那就嚴格控管自己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有收看新聞的需求,就僅收看部分優質媒體,並且只在固定的幾個時段及管道吸取資訊。目的是重新掌握自己的時間及注意力,而不被新科技沖昏頭或牽著走。

作者曾經找了一千多名自願者執行數位斷捨離,抽離可有可無的線上活動30天,在這段時間,戒除數位工具帶來的癮頭,重新開始體會可以帶來更深刻滿足的實體活動,把時間和空間留給你最珍惜的事物。30天結束後,再精心挑選你覺得對你所珍惜的事物有很大助益的線上活動,把那些活動加入生活中。

書裡每個步驟都有寫出部分嘗試者失敗的原因及成功的原因,有的例子很有趣,在戒除不重要的數位娛樂時,有人把手機功能鎖到只能看天氣,第一天他花了三小時把附近所有城市的天氣都背下來了;有些人無法上網,就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能做什麼。也有許多成功的例子,例如篩選媒體及推特追蹤帳號,讓他的上網時間更有效率、每週只發一次IG,精選當週的作品照片、只和朋友一起看影片,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不看⋯⋯等。

除了數位斷捨離外,還有一些很實用的建議,例如保留獨處時間、設定固定的對話交流時間、學習新的技藝和打造休閒計畫,我覺得此書不僅僅是在講數位大掃除,而是在找一個如何和科技共處、保留科技服務的優點,重新掌控自己生活的方式。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沒有時間的話,推薦好好讀完這本書,重新把自己的時間找出來。

書中也有一些論點存疑,雖然作者多次強調他並不歧視數位娛樂,但最後面還是偷偷露出一點『實體活動總是比較好』的概念,或是『線上都是短暫虛浮的』。這部分我不完全同意,許多文化創作、靈感、經濟活動及各行各業都和網路息息相關,如果這個論點單純限於社群、社交或無意義地下滑看新文章的話,還比較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