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3

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 BY 貳團 Fin

最近幾次去中興新村看了幾棟王大閎建築師的作品,經過5,60年,這些建物仍舊熠熠生輝,有其獨到之處,非常的耐看。特地找這書來看,想多了解一些這位建築師的背景。
生活優渥十三歲就前往歐洲,接受了完整的歐美建築教育回到中國後,轉展來到台灣。因為父親的因素,成立事務所後委託案眾多。但他不負重望,作品總是創新獨樹一格,競圖案也都名列前茅。但他有著執著不妥協的一面,所以逐漸曲高和寡,業務慢慢減少。 這是我對這位建築師的印象。
他在台灣開業後的第一個建國南路自宅作品(1953),2014重建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公園內,可見其受推崇的程度。
書裡有夏鑄九的序,成寒對建築師的專訪以及作者徐明松的前言,其他以作品介紹為主,分成住宅、公共建築及其他等三類。每棟建物作者都試著搭配一些相關軼事,跳脫只是建物主觀介紹的框架。
大家所熟知的國父紀念館即為其作品之一,當時核定了12位提案建築師,最後由王大閎獲得首獎,但是其提案的造型與現在不同,據說因為當時最高統帥對造型不滿意,經多次修改才定案為現在的外觀,施工時更是波折疊起。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即便有著特別的優勢,但也是要面對其中種種的難題。
「儘管藝術的意志力還是與政治口號做了某種程度的妥協,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國父紀念館仍是台灣現代史上最傑出的公共建築之一。」頁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