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看了好久,終於看完了!跟想像中不太一樣,整本書都在說明作者的理論:個體只是基因的『求生機器』,每一個基因都是自私的、為求自己能被永遠複製流傳下去而行動。
1)所有成功的基因都是極端自私的。
2)基因提前編製、設計求生機能及思考能力,最終只下達『活下去』的指令給個體(就像工程師之於Alpha Go一樣)
3)成功基因的三大性質:長存、多產、拷貝忠實度;長壽、多子多孫且能完美複製同樣基因給後代。
作者從這三點去推演生物的各種特性,例如會把同類推下岩石的企鵝、吃掉雄性的雌螳螂、個體為何會互助或溝通、同類個體是否會互相殘殺、群體中的雌雄比例、生存策略、基因如何確保與自己相近或有親戚關係的個體存活下去、雄性及雌性在忠誠度上的不同考量⋯⋯等。
後半段比較有趣的提到瀰(meme),也就是文化複製的行為,作者認為meme也是一種有生命力的結構,這些無形的事物也會被複製下去;但如何解釋科學概念在傳遞的過程中會一直被科學家修改、推翻、調整?作者認為,如同基因裡是有許多片段組成同一特徵,meme中也可能是許多單位組成,而不是整個科學觀念為一個meme;meme的單位可能很瑣碎,只會是一段旋律、幾個詞⋯⋯。網路上很紅的迷因(meme)即來自於此。前面大半本我覺得我都還沒看懂,但是這段很淺顯、接近生活,雖然不是很認同這種說法,但作者的確提出了一些不同常人的思考方式,讓讀者可以重新審視原本的想法。同理,前面許多關於基因、個體在所有特徵、行為上的看法及立足點也都很能拋磚引玉,重新看待生物學及社會學。
後面也提到賽局理論/囚徒困境,討論合作/背叛,哪一個才是最成功能取勝的策略?如果只能選一次,背叛也許是最保險的策略,但如果是200次或是更多呢?而在Rober Axelrod的多種策略徵稿、模擬中,善良和寬恕竟然是最大贏家(永遠不先背叛,但如果被背叛了,就採行一報還一報的策略)。而現實世界中,的確也有動物是用這樣的策略生活中。
書評說這本書是二十世紀百大好書之一,以新穎思潮來說,確實可以帶出許多不同的思維,像是前陣子看的《超常刺激》就是從裡面脫胎而出,用書中的觀點來思考現代人被利用來盈利的幾個特徵:嗜糖、喜歡幼體化的事物、愛看電視甚於真實生活等,商人是如何利用這些基因的本能牟利。
《自私的基因》大部分內容都沒那麼有趣,讓我常常看到一半就想分心去做別的事情,所以斷斷續續看了很久;相較之下,《超常刺激》還是比《自私的基因》好讀的,建議可以看一些類似的衍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