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3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跨物種傳染病侵襲人類的致命接觸 BY 壹團 Meg Chua

雖說是一本自然科普著作,囊括各種據細靡遺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但作者最大功力就是讓整本讀來就像是本偵探小說一樣刺激,然後時不時在一段眼花撩亂暈頭轉向的專有名詞後,給你來個「哈~~囉~~你還在嗎?你若聽得懂你就是下一個諾貝爾明日之星」之類的,因為太精彩又太爆笑實在讓人愛不釋手。防疫時刻捧讀這本,絕對有既視感的震撼效果。


(1) 人畜共通傳染病是如何產生的?
書中提供多種知名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案例,包括SARS、Ebola 、萊姆病、愛滋病、流感病毒..等。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畜共通傳染病事件當中,有71.8%是源自「野生動物」的病原體誘發的。什麼意思呢? 這是說: 許許多多這類病毒,許許多多這類病原,都從野生動物(天然儲存宿主)傳出來,侵入家禽、家畜(增幅宿主)或人類。而它們在野生動物體內早已生存了幾百萬年的時光。但它們不見得會引發任何疾病。直到我們人類攪亂了那種調適狀況──當我們侵入了宿主族群,獵捕牠們、吃牠們,把牠們抽離或排擠出牠們的生態系統,破壞或摧毀了這些生態系。「這就導致這些病原體有機會從自然宿主跳躍侵入新的宿主。」新的宿主有可能是任何其他新的動物,也經常是人類,因為我們悍然入侵並大量出現。而我們群居的模式,提供了病毒大量繁殖的機會。他提到: 「不是病毒在追捕我們,是我們以某種方法去接近它們。」


(2)全球傳染病流行是自然界對人類的反撲?
書中提到「反撲」一詞是人類對於大自然浪漫的描述。事實上,因為寄生微生物遭受排擠、驅逐,失去它慣常棲居的宿主,於是它面臨兩種選擇──找到新宿主, 新型 的宿主,……或者踏向滅絕。病毒只是抓住演化機會,利用能讓它迅速突變適應不同宿主的RNA,探索種種可能。協助把溢出(spillover,從病毒與儲存宿主原相安無事的平衡,因生態改變溢出至人類社會)轉變成大流行。這是天擇、適應和演化,是自然生態。而病毒在不同種宿主之間跳躍的機會愈多,它們遇上新的免疫系統,發生突變的機會也就更高。人畜共通疾病提醒我們,並無所謂的「自然世界」,世界只有一個,人類是那個世界的一部分,任何改變生態某一部分,都會成為下一種危害人類的凶殘病毒,Ebola病毒如此,愛滋病如此,我想,新冠裝病毒亦是如此。


(3)人類成為病毒最新的宿主


因為看了太感概了,我就直接節錄:

「就生態學的說法,我們人類幾乎稱得上是一種弔詭的生物:體型碩大,壽命很長,卻又數量驚人得離奇。我們就是一種爆發。」
「我們無所不在,提供大量人體,為雄心勃勃的微生物帶來無可抗拒的機會。」
「世界人口正穩步朝八十億邁進。我們生活的許多城市,人口都相當稠密。我們已經滲透侵入這顆星球碩果僅存的廣大森林和其他野生生態系,而且我們還繼續侵入,逐步破壞、干擾那些地方的實體結構和生態群落.....我們帶進我們的馴化動物,把野生草食動物換成了家畜。我們繁殖家禽家畜,我們繁殖自己,我們經營工廠規模的龐大養殖產業,養了成千上萬隻牛、豬、雞、鴨、綿羊和山羊,更別提還有好幾百隻竹鼠和果子狸,全都大批關在籠舍圍欄裡面,而且飼養環境還讓這群馴化和半馴化動物,很容易從外界源頭(好比在豬圈上方停歇的蝙蝠)染上傳染病原體,接著相互感染,並為病原體提供大量機會來演化出各種新類型,其中有些類型除了感染牛或鴨之外,還會侵染人類。」
讀到這裡我悲觀的結論大概就是,各人造業各人擔。倒是作者仍是滿懷希望,留下伏筆告訴我們,就是因為我們是人類,我們有別於爆發群體感染最終消失滅跡的某種飛蛾,我們人類會學習,若個體的努力、個體的領悟和個體的選擇,在阻止原本有可能席捲整個群體的大禍時,能夠發揮深遠的影響。「微不足道的一切小事」只要那件小事讓民眾彼此產生差異(譬如某個人不吃黑猩猩、不把豬養在芒果樹下的豬舍裡面引來 蝙蝠、戴口罩戴手套幫馬兒疏通氣管、發生性行為時做好防護、不在吸毒派對上共用針頭、咳嗽一定掩口、覺得不舒服就不搭飛機,也不把自己養的雞和鴨關在一起),就能「降低感染率」。


是吧是吧,連一本2012年出版的科普書都預言式地這麼跟我們說了,乖,咱們好好待在家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