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群友推薦,對於像我這樣沒有什麼經濟學概念的人來說,可說是非常好讀易懂的一本書,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克服對專有名詞的恐懼,也激起對相關理論的好奇心,值得推薦。全書總共40章,每章篇幅都不長,有時從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的奇聞軼事切入,有時則從學說發軔的歷史背景談起,用詞淺白,翻譯通順,設例也非常簡單易瞭,讓人對各學說的基礎概念及其所欲解決的問題有基本理解。
書中從稀少性與機會成本的概念出發,逐步建立市場競爭模型與供需法則,當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理念大行其道,馬克思則開啟政府介入市場的想像,其後庇古由外部性的概念推導出福利經濟學,使政府干預獲得正當性基礎。而當自由市場與計畫經濟皆告捉襟見肘之際,有更多細緻的理論被提出,推翻過往對於經濟模型中理性經濟人、完全競爭及中立政府的預設:例如范伯倫研究不理性的炫耀性消費,近年則有康納曼等人開創行為經濟學,研究人們在實際決策時的考量;羅蘋森與張柏林提出不完全競爭理論,日後納許則以賽局理論分析此種情境下的策略性互動;布坎南質疑傳統理論中政府的無私立場,另闢公共選擇理論。近代又有更多變數進入經濟體的分析與模擬中:貨幣投機客、資訊經濟學、女性主義經濟學等等。另外當然也少不了幾位知名學者理論之間的流變與承繼,如凱因斯、傅利曼及至新古典經濟學的興起。也許是作者Niall Kishtainy依照時序書寫,側重人文歷史又省略了複雜的數字圖表的緣故,全書讀完感覺與其說是經濟學,倒有點像經濟史。
不過,就如同書末所提那些批評傳統經濟學的論者的說法,無論學說的用語如何令人眼花撩亂、讀來心思千迴百轉,似乎存在一種普遍的預設是:人本自利,累積財富為上策,效率市場稱第一。然而,單純就經濟層面思考,卻將參與其中的個人的情感、時間、精力、或公共道德、社會正義等因素置之不理,就如同適用比例原則判斷手段與目的間的關係,卻自始忽略「目的正當性」的首要考量,恰恰迴避了最基本的問題:有錢就是好?或者說,縱然依照經濟學者的理論,施以適當的措施,看似就能確保經濟成長永不停歇(雖然我對此保持懷疑),然而我們持續前行,就能保證方向是正確的嗎? 至少,我從《社會不平等》 一書中得到的啟示是,就已開發國家而言,當基本的生存需求已獲滿足,教育及醫療制度普及,此際更應該關注的是所得分配嚴重不均的問題,而非執意追求人均所得數字的成長。而過去Yochai Benkler在《企鵝與怪獸》中有意悖反論者所謂自私的基因,強調合作的天性,從開源軟體證立「協作經濟」的優勢;《社會不平等》中也曾提及追求「穩態經濟」狀態作為社會問題的良藥,它們的實踐方法與效用如何,都是閱讀本書後仍盤桓在我心頭懸而未解的謎團。這些經濟模式是否真是我們未來應該遵循的方向,我仍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會持續尋找這些問題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