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這本書打動我的,其實是書封上引述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一句話:「一個人若懂得如何工作、如何去愛.他就可以活得很精彩」。老大不小的自己,一直期許未來即使成家,也能保有獨立的工作和對世界的熱情,這本書看來正符合我的需求。
尤其喜愛這本書的英文原名「Couples that work」──指的不僅是各自都有工作的夫妻,更是「投入努力、讓一切行得通」的夫妻。作者透過對雙薪夫妻深入的訪談,歸結出夫妻會經歷的「三次轉變」,觸發三次轉變的契機,和三次轉變中必須彼此叩問的關鍵課題,唯有在每次轉變中坦然相對、一起奮力探究答案,夫妻才能相互成就,而非相互成全、犧牲。
簡單來說,這三次轉變分別是:一、蜜月期過後:兩人所遭遇的第一件來自於工作或個人生活中的大事(如搬到其他地方居住、升職或解僱、孩子剛出生、必須照顧年邁的父母親)。這件大事的指標性,在於讓原本擁有獨立生涯和職涯的兩個人,必須彼此互相依賴,將計畫合而為一。在這個階段,夫妻必須探索的課題是:我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二、中年危機:往往以「存在主義問題」的形式呈現。在這個階段,夫妻生活看似穩定下來,卻開始不再想要迎合他人的要求與期待,必須思考: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三、老年空巢期:來自於孩子離巢求學、自己的職涯也進入退休前的最終階段,這樣的角色改變導致自我認同喪失。此時我們會問:我們現在是怎樣的人,該如何運用剩下的時間和精力,進行人生的最後衝刺?
對我來說,很多經驗由於還無法親身體驗,這本書幫助最大的,是可以當成一份對將來人生藍圖預習的指南:了解有哪些地雷必須避開,哪些困難的溝通必須進行,且工作成就和圓滿的家庭生活絕非水火不容。這邊便簡略分享一下我印象最深的幾個觀念:
一、兩人關係之所以變得緊張,幾乎都是由於分工不明確,而非不均:作者有一個非常中肯的建議──「不必想要做完每一件事」。在家務方面,列出所有待辦事項後,雙方依興趣認領想負責的工作,並且仔細評估:我們可以不用做哪些事?
二、真正的夫妻生活從分享彼此的價值觀、底限與恐懼時才開始:讓對方知道在這段關係中你最渴望獲得、無法接受的部分,明確的畫出底限,可降低失望與後悔的機率,並在某些問題的警訊浮現時,及早開始處理。針對未來雙方共同的道路進行協商時,也應避免「末日四騎士」的溝通模式:輕蔑、批評、防衛、漠視。
三、別因為急著脫離恐慌區,就陷入以下的決策困境:包括以經濟條件作為決策標準(如以夫妻中收入高的一方為主,因為財務因素或社會壓力離開職場),出現短期偏差(而非審慎考量決定的長期影響),只著重現實層面,或者一定要做完每一件事、而忘了對彼此的關注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