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1

呼吸 BY 貳團 陳偉毓

姜峯楠自《妳一生的預言》之後再有新作出版,依循著相似科幻文風推演,讀者得以再次進入他所創生的異色故事,在裡頭發現鑲嵌於文字肌理中的細緻詰問。他的作品大多都是中短篇,每篇都有明確概念為骨幹,大多可用一個問句來解釋,如「如果有平行世界的另一個我,他會做出比較好的決定嗎?」(〈焦慮是因為自由令我們眼花撩亂〉)、「若我們不是上帝創造世界最主要的原因,人類誕生只是一場意外,那我們該如何自處?」(〈宇宙的中心〉),藉由此核心鋪展成文,其科幻便沒那麼軟性,不選擇聚焦於人心中的焦躁變化,反倒轉向對廣袤時空間所提出的普遍性質疑。

這也是整體說來,這次合集並未如上次驚艷的原因之一:核心疑問固然重要,但外在包裹住那層血肉卻相對輕薄如膜,無法作為小說共鳴的適宜質地。舉例而言,書中最長的一篇是〈虛擬生物的生命週期〉,敘述一種AI類型名叫數位寶,它們可以藉由不斷學習來塑立自我人格並各自生長出獨特性格。故事隨著角色群和它們互動而逐漸演進,從眾人被可愛外表吸引而蓬勃興盛,到落寞後只剩死忠支持者替它們謀求生路,甚至要將其原始碼複製給色情產業云者。在此過程中,除了記載數位寶的發展演進之外,人類也同時在思考和數位寶彼此的關係。原先作者想要傳達的概念是,經驗無法憑空生成,就算是AI被捏塑在電路板中的心智,也無法僅靠複製便習得圓潤自在的人格,但敘事過程中卻旁枝過多細節而顯得有些雜蕪,略顯鬆散的角色組構和刻畫,說明了作者並不擅長自日常事物中提煉出文學成分。

姜峯楠最為精采反倒來自於那些概念先行的篇章,輕盈如一方切片,卻細緻得足以透出世界的秘密,如〈呼吸〉、〈天註定〉、〈戴西的專利機器保母〉,或是一生命體為求揭露生命奧義而自我解剖的科學紀錄,或欲傳達到未來不得不寫的警示宣言,或收藏過去理性育兒的擬仿博物館文稿。它們雖不長,卻精準指向了那些我們未曾深切思考過、待細想之後竟悚然不安的地方,因為那處或是虛無空白,亦有可能是萬劫懸崖。譬若〈呼吸〉一篇,從觀察到時間變慢伊始,開始去設想外界規則以至於自體結構,知識沿著孔隙越鑽越大,最終窺得極具畫面感的腦袋內景。那些移動中無數的細小圓柱、快速豎立變化的網狀金葉,以具體機械材質類比,直接闡明了生命藉由空氣流動而存在的事實,剎時物質實體與抽象概念得以連結,兩者締結成世界運行的唯一規則,這是個極其美麗的設計:原來我們的意識,就只是那組翕然翩動的機械,是那呼吸氣息流動的軌跡,沒有更多了。

該篇有趣的部分在於機械論套疊,機械論推論世界是一座龐大機械,當中所有事物就像是各種齒輪開關,彼此交錯嵌合以推行總體運行。它的架構嚴謹,將萬物意義收攏於為單一目標服務的功能,而這也是在〈呼吸〉中「我」拆卸自身腦部後看到的現象,所有齒輪、線網、氣管都各安其位,為了「我」的意識服務,此是外在表象和內在理路相呼應的有趣雙關。但隨著愈加深入,觀者愈發現機械論並非能無窮盡視外物為零件,它依然會碰觸到它的極限,那些無法確認、當初為何被如此設計的疑問,像是為什麼腦袋中會使用輕軟快速的金葉?而非較為厚重卻易於保持的材質?或是為何天空上罩著一座鉻金屬穹頂,讓氣壓無法與更大的世界流通?機械論無法將之收編成合乎邏輯的設定,承認在可見機體之外,是否有一雙看不見的巨手在後頭玩弄著一切組件?於焉,在常見科學與哲學之外,姜峯楠的科幻文類還觸碰到了些微神學界域。

神學內涵廣泛,雖說是探討上帝,但我認為更精確一些說,是探究上帝之於人的關係:祂如何創生萬物、為何創造了又有毀滅存在、為何人們無法得到祂所言的救贖?為何這個關係的探究讓世世代代的人們如此熱衷,或許正是在於人的脆弱。與上帝相比人是絕對的脆弱,生命無法永恆、肢體會殘缺老化、智識亦有著某種侷限,所以人才會開始仰望比自己更高的存在,尋求痛苦的解脫、要求生命的意義。再舉〈呼吸〉為例:這文明當中的居民依靠氣體流動存活,當氣壓逐漸趨同,兩者之間的氣壓落擦趨緩,靠呼吸推行的意識也會逐漸變緩慢、僵直。儘管現今影響還極其輕微,但它終究是不可逆的單向崩解,如同熱力學第二定律中演示無法消解的熵,這個世界終究會從秩序走向混亂,一場無可避逃、從生向死的旅程。在這種情況下,人要如何自處?人要如何安穩自在的活在世上,若明知死亡依舊會來到?

「我們建造的每一座高樓,我們創造出的每一幅畫、每一首音樂和每一首詩篇,還有我們曾經擁有的生活,那一切都是無法預料的,因為那一切都不是絕對必然的。也許我們的宇宙會漸漸趨向平衡,最後只剩一聲輕輕的嘆息,一切歸於沈寂。不過,我們的宇宙卻繁衍出如此紛繁多樣的型態,這真是奇蹟。你們的宇宙也會孕育出你們的一切,而那也會是同樣偉大的奇蹟。」當不可能的事情成真時,我們多半稱之為奇蹟,好似有某個主宰在背後完成了你所希冀期待的結果,讓奇蹟字眼都帶點讚頌意味。上帝發展自解釋闕漏的那塊縫隙,正因為沒有解釋,各種解釋才可能出現,所有人都能找到適宜自己的那一兩句聖言作為安慰,上帝填補了人間失語,在那些我們說不出話的時刻。但同時奇蹟也像是一塊莊嚴的布幔,你掛上它,便是同意了背後是人無從進入的場所,我們沒有能力、也不被允許去窺視那些黑暗,相信奇蹟的人們也接受了它的限制,在不可知處做一個安然恬靜的信徒。

這也是我在閱讀此書時的感想,相對於物理準則直觀剖析,書中溫潤處更偏向某種宗教情懷,他把科學的歸給科學,上帝的歸給上帝,剩下的部分,他陪我們一起思索。是的,人類毫無疑問存在著缺陷,在未來前衛想像中我們總是忙著替換掉那些易於腐爛的器官,想像植入鈦合金骨骼可以從高樓躍下、知識都濃縮進隨身碟可以隨插即用,或是時間可以輕易撥弄進出讓回憶不再需要珍重。人們忙著擴展自身的極限,追尋方便、舒適、完美,企及成為上帝,但卻忽略了,就算困囿於生物性的次等機型,我們都還有領略美好的能力,雖然無法回到過去改變既定事實,但你可以對命運有更深刻的體悟(〈商人與鍊金術師之門〉)、就算是錯植記憶自以為感覺良好,但在真實被揭露後,仍然有愧疚道歉的反應(〈真實的真相、感覺的真相〉)作者帶有懷舊氛圍反身回望自己,人類在侷限中摸索無限,那是另外一座內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