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出生新疆,高中輟學後與家人在阿勒泰地區生活,經營裁縫兼雜貨店。後來因緣際會,她加入哈薩克游牧家庭生活一小段時間,之後她存了一筆錢,離開了哈薩克,但這段逐水草而居的時光不斷在耳邊喃喃,促使她寫下羊道三部曲,這一本也是描述初春牧場的生活景象。
李娟的文字輕靈,沒有華麗的綴飾,直率可愛,讀起來好聽,非常生活感而清新脫俗。從她的目光看哈薩克人,就更直接樸實也親近。如:寫到哈薩克人的家族聚會,他們有其繁瑣鄭重的流程,但李娟並不深入探索宗教意義與儀式紀錄,而是用表層的觀察哈薩克人待客之道儀式之外的插曲軼事,扎實傳遞了他們難得相見一聚的真心與安全感、對自然賜食的敬意。
游牧生活是萬分辛苦的;跋涉千里去冰川背回最大塊的冰做飲用水,烤饢用的鐵盆不烤饢時,要拿去邊撿邊裝當燃料用的乾牛糞。踏上前往下個牧場的路途前,要把家當全繫到駱駝上,外頭蓋著美麗的織布,一路碰撞坑噹,到達目的地後,再把碰壞的鍋子敲回可用狀態。這樣每一個堅毅工作度日中,更讀見游牧民族獨有的思緒,開闊而豁達。時時刻刻都是為了生存,也時時刻刻順應著自然的一切。
這本書迷人不已,其中哈薩克人對人、羊與其他生命、環境的價值感,讓素時習慣糾結複雜情緒的我,內心受到大大的沖刷一番。
不過閱讀途中時不干擾的是,李娟所寫的游牧生活是在2012之前,然而今日的新疆地區已不是從前模樣,對比之下,李娟的漢人角色書寫又顯得有些尷尬。而2013年台灣版序言中,李娟寫這段就更顯深意了:「尤其希望札克拜媽媽一家平凡細碎的生活情景能因此得到更堅定的意味,永無結束般漂流在遠方人們的閱讀中,漂流在大海豐腴繁盛的一側--那裡與北方荒野天殊地別,卻命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