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31

做工的人 BY 壹團 黃家嵩/百夜

一.前言

因為電視劇開播所以重新拿來讀。看到作者臉書在提及電視劇時提到:「在我出書那時候的批評很多,但多半都繞在我的身上,書裡面所寫的,反而無人聞問,原本應該交給記者或者評論者深深挖掘的社會角落,監工的身分面貌,都在大量的評論中消耗掉了。」我其實感到非常迷惘,這類題材本是一般人所無法了解,但在書寫或創作這類題材時,還要受到"是不是能寫出勞工的心聲"的質疑,甚至也曾聽聞"作者是監工,那為什麼書名不是監工的人"的意見。

二.關於「底層的心聲」

首先,當底層的生活化為文字,對我來說就像是用二維平面來表達三維空間一樣,勢必會有某種程度的扭曲與折射———因為沒有人會想看現場工地的生活流水帳,其他底層的生活流水帳亦然。

再來,因為"書寫與閱讀"本身即具有門檻,因此在"讀者"跟被書寫者"之間,就會有需要跨越的隔閡存在,這是我個人在閱讀這本書時,會警惕跟要求自己要意識到的地方———我不希望我閱讀這本書時,將他人的苦難縮小,並且「任意」加以詮釋成令人感到享受的閱讀體驗。

三.最後

這本書提到了很多結構性的問題,或者說,提供我們在現行法制(我並不確定過了這幾年,這方面是否有所改善)、社會風氣、勞工權益等方面的思考。

我目前仍然沒有辦法(一方面是沒有時間,另一方面也是能力有限),好好去談這些問題。

(「談這些問題」本身也隱藏著一般人難以親近的形象。)

然而,我認為這本書成功提供了讀者與被書寫者之間互相了解的可能。

除了極其明顯的業餘行為或流於表面的膚淺心態,我並不認為有任何"關於書寫底層的創作形式"是需要被限制的,這是我在閱讀這本書時最著力思考的地方,一如美國在「言論自由」與「保障他人不被言語歧視」

真正該去譴責的是「沒有深刻思考為何要使用具爭議的言論」這件事,而不是「具爭議的言論」本身。

我相信只有擁有這樣的思維,才能在政治、種族、肥胖、勞工等種種具爭議的議題中,最大程度地與不同立場的人達成共識或者彼此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