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有趣,我是在母親節逛書店時,在一片母職角色主題書展區中,發現這本很新的書。
書中提到傳宗接代賓果卡,意指和別人說到自己沒有小孩時,會得到以下回應:「妳以後會後悔的」、「妳會改變想法的」、「不生小孩很自私」、「老了誰來照顧妳?」……等等完全在意料之中的回應。這是非媽媽們在一般社交互動中,極常受到的壓力和批評。成為媽媽到底是隱性的社會規範,還是個人可依自由意志而抉擇?
沒生小孩的人,到底是怎麼想的?滿不滿意沒有小孩的生活?後悔了嗎?現實生活中很難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因為不確定對方是不生(childfree)還是無後(childless),就算知道對方沒有孩子,我也不會主動提出這樣的問題。比起生了孩子的人所描繪的無後想像,我更想從非媽媽口中得到解答。這本書的出現,不但提供了這些非媽媽在職場、家庭、朋友圈中的不同樣貌,對於非媽媽的社會參與、老年安排也有很多描述。
本書訪談了許多非媽媽,描述她們自願或非自願成為非媽媽的歷程,她們並談到沒有小孩在工作上的優勢、與非直系晚輩的相處、如何和成為母親的朋友維持友誼、宗教及精神生活對非媽媽的影響、大量的社區參與及遺產捐贈,這些敘述拓展了我對非媽媽的想像,她們的生活多元且充實,遠遠超過電影中孤獨刻薄的老婆婆形象。
這本書給我最多啟發的,是如何安排年老生活。曾經看著父母照顧祖父母、現在也到了要思考父母老年生活的年紀,對不富裕的一般家庭而言,養兒防老,其實就是讓孩子概括處理,孩子無法逃避義務,父母也必須妥協於孩子的時間、金錢和處事能力。比起把這樣的重擔交給下一代,反而更想好好理財(據書中引用的資料,沒有小孩的夫妻收入比有小孩的夫妻多、單身者的收入又比沒有小孩的夫妻多),安排合適的晚年住所,選擇可以妥善執行遺願的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