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3

毒家企業:從創造品牌價值到優化客戶服務,毒梟如何經營販毒集團? BY 貳團 吳柏翰

販毒市場無法以一般企業看待,許多經濟理論在這類犯罪市場中常常不起作用甚至是負作用。
一、打擊販毒拘泥於供應面:政府期望藉由供應下降、價格上漲來打擊毒品市場,卻忽略了首先毒品對當地黑幫來說是獨佔市場,其上漲成本轉給農民吸收是輕而易舉的。再來毒品原料售價太低,即便成本上漲一倍,毒品的價格上漲也小於百分之一。最後因商品性質不同,其需求彈性也有所差異,對於已經上癮的人,就算價格翻漲好幾倍,也沒有不買的選項。
二、省錢優先、代價反噬:預防大於治療是大家常常掛在嘴邊的,然而誠如保羅·薩繆森提出的效用打折理論,人們傾向立刻看到成果,即便未來利益更好都會先被打上折扣。於是政府開始縮減成效較難呈現的預防經費,轉而投注於打擊犯罪上,其成果可能好看,但說實話,就只是在打擊自己扶植出來的犯罪集團。
三、跨國經營、各自打擊:世界被分為三種,「生產國」、「運送國」及「消費國」。毒品戰爭的豐碩成果只是把毒販從一個國家轉到另一個,一段時間後再因當地打擊毒品而移回來。聯合國對成果自豪但其實無助於打擊毒品,因為最後的消費端默許毒品交易(如美國),卻沒有意思積極查緝,戰爭嘛....最好還是發生在別人家,甚至當有國家未全力打擊毒品,美國便會透過其影響力打擊對方。
四、禁止代替納管:因為某件事情有危害便禁止,只會讓交易地下化而無法達到打擊的作用,如果開放醫生管理,那上癮的人可確保不會有生命危害。但因現行世界多開放大麻,最多是海洛因。如果開放毒性更為強大的毒品會如何?這點尚待觀察。
以上是毒家企業最尾的結論,當然中間還有很多有趣的論述和實例,整體而言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