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英國女孩,隻身一人到了中國,原本是為了逃離規律無趣的生活,卻意外點燃自己的廚師魂!
即使對下廚很有興趣,但對於宰殺牲畜還是很不能適應,她想到光文字上的表述就差很多,animal & creature在拉丁文裡都會讓人把動物與人類連結在一起,但在中國,"動物"的字義就是會動的東西,也許因此所以下手比較沒有心理障礙
還有另個語文上的脈絡也很有趣,我們對於人際距離稱為生人熟人,這也有點體現在飲食習慣上,自己當然就是吃熟食,西洋人則是吃生食,連蛋都吃半生不熟的異邦人
你會怎麼形容"酥脆"的口感? 我覺得大多數華人都沒辦法描述得像她這麼好
("脆"的口感是食物一開始抵抗牙齒,最後卻還是讓步的過程。乾淨俐落,讓食用者有爽快的愉悅感,和"酥"是不一樣的,"酥"是乾燥,易碎,會崩解的脆)
在四川上完廚藝課後,她還到湖南/福建/香港/揚州等地旅遊,除了味蕾的探險,還描寫到了諸如對毛澤東的崇拜以及貧富差距等社會現象,直接的描述而不多作評論,我很喜歡這種真誠的寫法,彷彿讓人置身現場
書裡提到(在每個社會裡,領先潮流的烹飪重點都不在於口味.和任何藝術一樣,這是一種文化對話,對其所在的環境脈絡有豐富的指涉,如果不了解它所在環境的中心思想與歷史傳統,就無法完整地欣賞這作品)。
這讓我想到,如果要我推薦葡萄酒給很少喝的朋友,我一定是選香濃甜潤,單寧不明顯的酒款,但這樣的酒可能就不會是我最喜歡的,曲高和寡,反之亦然
不管你是對吃對冒險還是對近20年的中國很有興趣,我都很推薦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