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如此混沌,不能用眼去看
我覺得人生有時候是必須承認自己的挫敗的
比如有些事就是沒天份
有些事拼命過了還是做不來
但只要曾經努力
拋出白毛巾那一刻也可以理直氣壯
也可以在眼神發光中發現自己這一路的感受
其實並不是結果這挫敗二字可以定義的
所以呀我要說
我讀<阿萊夫>讀的超!挫!敗!(哭)
也真的不會是心中第一想推薦給人
但它
確實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的書
讀<阿萊夫>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很強的deja vu
後來想想
我在讀例如Salman Rushdie的<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時也有同樣的感受
就是一種我讀了
但我說不出我讀了什麼的狀態
說沒讀進去又不是
而是心中腦裡有滿滿的東西卻難以組織
那感覺真的…很挫敗
*
波赫士是阿根廷非常有名的文學家(作家、詩人、翻譯家等)
其作品幾乎所有文學類型皆有跨足
更真的是一位在哪種定義上都絕對可以說是飽讀詩書的人
(超愛讀書,記憶力超群,想像力豐富,知識彙整力高強。他小時候家裡就已經有好幾千本的藏書)
這樣一位如此依賴眼睛生存的人
卻因為遺傳疾病在快六十歲時雙目失明了
(年輕時就已經有點衰弱)
但這並不妨礙他繼續閱讀
他請了一位照顧者
每天唸書給他聽
而只要他“閱讀過”的書
放在哪裡、哪一頁有哪句話
他都可以馬上自腦中調出資料
這樣一位書癡
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文學家
毫無意外地在快古稀之年時被任命為國家公共圖書館的館長
*
波赫士的作品永遠充滿了迷宮、書(圖書館)、鏡子、原始(例如老虎)與神話符號
故事常常有一種現實中的迷霧夢幻感
於是你常常上一句好像終於理解他的比喻了
下一句卻又滿頭黑人問號
他筆下的宇宙(人生)充滿著循環
就像是古代煉金術士認為宇宙是一隻銜尾蛇(ouroboros)
他亦認為生命就是反覆的來回
生死相銜 歷史重演 尺寸相對
所有的巨大都可以濃縮在一個極小之中
而任何渺如恆河沙的塵埃也可以盛涵一個宇宙
(就像阿萊夫)
而未來
也不過是反覆發生的過去
所以讀他的書到最後會有一種萬事皆歸於徒然
宇宙的真相就是走不出的莫比烏斯環的感觸
故事最終總像在說
真正存在的意義是看不見的
音聲怎可見如來
就像晚年再也無法看的波赫士
眼前這具象的花花世界對他已不是最重要的了
他心中自有一座浩瀚宇宙
*
然而當一切都是這樣看似無可掌握
已成定局的枉然終點時
什麼又是有意義的
就是那無限接近的極端兩點中的那段小小的路
(不論是生死間 不論是因果間 不論是頭尾間 不論是巨大與渺小的對抗間)
波赫士曾經寫過一則故事叫做<不為人知的奇蹟>
故事主角在德國入侵捷克時
因反對德奧聯盟
又具有猶太血統故而被蓋世太保逮補
並被判處死刑
這故事乍看在暗喻極權與戰爭
但陡然筆鋒一轉
卻探討了更為神幻、深刻的議題
(這也是波赫士厲害的地方)
故事寫當主角跪在處刑台上時
劊子手舉起槍的瞬間
他突然受到上天的恩德
讓他可以多活一年
他從驚愕中醒悟
從原本的放棄掙扎轉為積極
他用這一年努力寫作
致力於他人生中一直夢想要完成的一部劇本
就在劇本最後將要結束那刻
畫面又乍換
他被槍決身亡了
我們才發現這一年
主角努力往前奔跑
奮筆直書的這一年
其實就只是劊子手舉起槍又扣動版機的那一剎那間
故事雖短
細細思量卻講述了許多波赫士自己的宇宙觀
以及他眼光關注之處
時間
生死
命運
乃至生命的荒誕與氣人
*
而在本書同名短篇<阿萊夫>中
講述主角在表哥家的地下室發現一個“阿萊夫”
(閱讀中不要太深究名字的意義
在他的故事中
名字的意義往往是隨讀者定義
且往往是具有非常多重可能的)
那是一個只有2,3釐米的小點
但往前一探
卻可以在裡面看見整個宇宙
(就像黑天的小小嘴中有整個宇宙)
所有空間與時間
都重疊在這幾厘米中
卻又清清楚楚的可以看見各自發生的事
而不是混沌一起
這個點中有戰爭與和平
有愛與恨
在殺人之上同時有人在捨命救人
這是主角的一眼與一念
這一剎那間萬因叢生 萬果皆結
這是量子力學中那個觀察者剛剛出現
還未坍塌的剎那
這也是佛陀頓悟前
那個了悟所有前緣因未來果的瞬間
然後故事結束
主角從此如得見天啓的人
再也回不去了
他看見了 但他無法向言說解釋
(簡直就像我閱讀波赫士一樣)
就是這樣
所有他的故事讀完你都會忍不住反覆思考
這邊這樣寫是什麼意思
那樣的結果又是什麼意思
這一個象徵是想說明什麼
*
實在很難具體說出他的書好在哪
(也許是我功夫在這塊尚淺)
但往往讓人像掉入他人淺意識中的迷宮一樣
危險卻又無比誘人
他故事中的深度跟故事的長度往往成反比
且因為裡面的知識網強大
常常隱喻中還有隱喻
而作者本身學識的淵博更是引經據典的生僻
所以讀者也就像走入他細細佈置、充滿鏡子的夢境一樣
難以走出 難以綜觀
我們都是困在阿萊夫中的一個可能
剎那也就是永遠
(閱讀時的痛苦感也是永恆 ㄎ)
*
也許讀波赫士的書
要像他一樣
不是用眼睛去讀
而是用感知去理解這世界
他就像作家中的貝多芬
失去了自己賴以進行生命重心(喜好)的感官
卻反而更加奮起
反而因為這個失去
而更加的接近那個重心的核心之處
當你解讀出了自己對於波赫士故事的共感
你就理解了你們之間某個重疊的宇宙
找到了故事核心可以解釋與表徵意義的點
就像盲人有了神通
與世界中的某個平行時空連接了起來
那一瞬間真的會有一種通電的感覺
波赫士永遠不會解釋
他寫下無數個可能等待讀者自行決定
因為同一本書是一樣的 但也都不一樣
因為讀的人不同,因為讀的時間不同
人生是一樣的 但也都不一樣
因為在生死之間的奔走,在劊子手手起刀落之間
在每個人被恩准多活的那一年裡(在波赫士眼中一年也可以是無限)
都是不一樣的
*
基本上如果你很喜歡歐陸或是南美神話、傳說、歷史等(且有研究)
那麼你應該會讀得相對輕鬆
且可能更好融入情節
進而可以更清楚接近波赫士想說的
那些眼睛讀不出來的意涵
如果你跟我一樣這領域比較是盲區
那可能就只能單純享受故事
故事絕對非常精彩
但閱讀時可能會遇到跟我一樣挫敗感
就是一種明明知道門後有璀璨耀眼的風景
但你打不太開 只能從門縫窺探的“阿雜”感 ㄎ
喜歡的句子:
P129-130. 丁尼克說過,假如我們能了解一朵花,我們就知道我們是些什麼人,世界是什麼了。他或許想說,事物不論多麼細微,都涉及宇宙的歷史及其無窮的因果關係。
P131. 也許上帝就在那枚錢幣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