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7

這才是心理學! BY 壹團 勳

書中重複強調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市面上太多打著心理學的治療與療效,導致一般大眾對心理學一般不抱持是科學的想法。
說到醫學,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比醫生了解某個疾病,但當心理學家說到情緒時,每個人卻都有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個大家都有過的感受,但作者用「憤怒」舉例,一般人所說的憤怒是一種「感覺」但不能測量,所以這種感覺是一個模糊的定義,當用科學的角度看這個情緒時,就是數據與生理化學分泌物。
-
當然並非所有問題都是科學可以解答的,所以宗教、哲學仍具有價值,但思考科學與偽科學的精神告訴我們一件事情: 對於自己的所見所信,要持續反思、謹慎行動,並且在可及範圍力求真相。

以下是我從書中擷取的有趣觀點或故事
-----------------------------------------------
其實,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說,只有兩件事可以讓心理學有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理由:
1.它用科學的手段研究人或非人的所有行為。
2.透過科學的方法來應用這些研究成果。
P46

任何人想理解心理學,首先要知道,心理學之所以是心理學就是因為它是一門以實徵資料為根基的行為科學。
P46

任何科學發現在沒有接受科學界其他人的批評和驗證之前,都不能稱為科學知識。知識如果是「獨特的」,是一個人想出來的,而且不受他人的審視及批評,那它一定不是科學知識。同樣的道理,任何特定團體若宣稱只有他們能看到、接觸到某種知識,那也不是科學知識。
P51

科學
1.可公開驗證的知識
2.重複驗證
3.同儕評審
P51

P.Lazarsfeld 就曾研究過「社會科學不會告訴你你所不知道的事」這個普遍批評。他調查60萬名曾參與二次大戰的士兵,羅列出各種發現,例如:在戰爭期間,來自鄉村的士兵比城市背景的來得士氣高昂。
此文一出發現了一個現象:人們往往認為他的調查結果都是顯而易見的事。以上述之例,人們往往認為鄉下人家環境刻苦,從小吃苦耐勞,較能適應軍旅生活也是理所當然。他的其它調查結果也是如此,都被視為是些可想而知的事情。他最後才拋出驚人的真相:真正的調查結果全都與其陳述相反。
P59

一個理論如果置於不可證偽的保護下,它便不再是科學。
P73

臨床心理學家利連菲爾德(S.Lilienfeld,2005)
-
當向學生說明科學知識本質上是暫時性及隨時需要修正時,有些學生可能因此結論沒有所謂真正的知識了。
這個在後真相時代主義圈子裡非常流行的語調,當然,在科學的世界裡,絕對的肯定是無法達到,科學論述的差別在於它們分散在一個信心尺度的不同位置,有一些幾乎已經到達了事實的地位,而另一些可以說已經很清楚地被證偽了。
雖然這些答案原則上有可能被新的證據推翻,並不表示知識是不可獲取的,只不過這些知識是暫時的而已。
P92

人們對心理學總是帶有「預設偏見」(preexisting bias),每個人心中似乎都各自早有一套有關人格和人類行為的理論,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始終不斷地解釋著自己及他人的行為。
而且每個人的這些個人自己的心理學理論,也都含有諸如「聰明」、「侵略性」、「焦慮」等理論性概念。民眾對心理學產生誤解,主要是因為心理學的許多專業概念及術語,都是以日常生活用語表述的。當心理學家在使用諸如「智力」、「焦慮」、「侵略性」以及「依附」等詞語作為理論概念時,它們與日常慣用、相同名稱的詞語並不一定有相同的意思。
P113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例如只要我們進行醫療干預,安慰劑效應就無時無刻不在,不管這種干預本身是否真的有效。由於安慰劑效應如此強烈,那怕治療方法再荒唐滑稽,只要是向一大群人實施,總有幾個人願意出來驗證他的效果。
P153

鮮活性效應(vividness effect)
當面臨解決問題或考慮決策情境時,人們會從記憶中提取與當前情境有關的資訊,因此,愈是容易獲取的記憶,愈會被人們用來解決問題或做出決策。而資訊的鮮活性,就是強烈影響資訊之可獲取性的一個因素。
P135

機會成本
坊間似乎會有人會告訴你,採用他們的療法不需有所犧牲。例如:講到投資,我們都知道風險與報酬有關,投資報酬率越高,風險越大;說到減肥,我們都知道欲達長期減肥效果,就必須長期減少卡路里攝取;關於教育介入,眾所周知欲得到長遠的學術成就,就要採用效果持久的密集介入方案。簡單來說,就是兩者之間勢必得犧牲一樣:投資報酬與風險;減重效果與卡路里攝取;學習效果與密集介入。宣揚偽科學觀念的人一定會告訴你,他們可以打破既存的利益交換模式。
P151

因果關係的方向
心理學研究中是很常見的問題。例如,心理學家黑特(J.Haidt)就從探討認為利他行為與人的快樂相關的研究。例如,有研究發現,做義工的人比不做義工者快樂。當然,這個結果必須先排除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第三個變數。在排除了第三變數之後,我們還要決定這一因果關係的方向:是快樂令人產生利他行為?還是利他行為令人快樂(施比受更有福)?當我們用真正做實驗研究的邏輯之後,我們發現這個因果關係事實上是雙向的:快樂人讓更願意幫助別人,而幫助別人令人更快樂。
P168

主要探討兩變數的相關常涉及的兩類造成歧義的問題。
第一類叫方向性問題,眼動和自尊的例子可以說明,當變數A與變數B相關時,我們在立刻推斷這一相關是由A導致B之前,必須想到這種因果關係的方向很可能相反;也就是說,很可能是由於B的變化而引起A的變化。
第二類是第三變數問題,癩皮病、烤麵包機與避孕行為,以及私立學校與學業成績的例子可以說明,兩變數之間的相關,或許不能代表任一方向的因果關係,很可能只是兩個變數均與第三變數有相關而致。
P169

自我選擇偏差(self selection bias)
個人變數與環境特徵之間,會因自我選擇偏差而出現出虛假相關,虛假相關是不具因果關係的。之所以出現了這種相關,是因為具有某些行為或生理特徵的人,會去選擇某種型態的環境背景;而不是環境背景造成人們出現那些行為或生理特徵。
例:呼吸道疾病導致死亡人數高於美國平均值,亞歷桑那州,那裡空氣很清新,只是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喜歡移居到那,然後在那裡去世。
P169

協助杜夫洛進行貧窮國家援助計畫之實驗的一位同事,也經常有人對她說:「你不應該把人當實驗品。」她的回答是:「不這樣做也可以,但是你就不知道這個方案到底有沒有用,那樣難道就不算是拿人做實驗嗎?」
P192

母嬰依附(attachment)
假設這種依附是因為母親提供嬰兒食物的來源,問題是母親能提供的不僅只有食物(還有溫暖、舒適、愛撫、刺激),也有可能是這些其他的原因造成此一依附現象。
哈洛以獼猴做實驗,其中一個實驗哈洛發現,用毛巾做成的人造「母猴」給予的觸摸舒適,遠勝於鐵絲網做成的「母猴」。在嬰猴兩個星期大時,牠更願意接觸冰冷的毛巾布母猴而不是溫暖的鐵絲網母猴,顯示觸摸所帶來的舒適感遠比溫暖感更重要。最後,哈洛還發現,即使當嬰猴的食物完全由鐵絲網母猴提供,牠仍選擇毛巾布母猴。因此可以證明,依附現象僅歸因於母猴能提供食物的假說是錯誤的。
P205

避開愛因斯坦症候群
評估心理學的實徵證據,心中要想的是科學共識,而不是重大突破;是逐漸交集,而不是飛躍進步。
一般人沒有意識到科學是「共識而非突破」,結論根本不是根據一個單一研究得出的。
P258

假如一個現象的各種可能成因,又分屬於不同的意識形態,那麼人們就最不願意承認有多重原因的存在。這種時候,人們很容易各執一詞,擁護自己所相信的原因,而去排除屬於不同意識形態的原因。關於貧窮的成因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一但自由派與保守派各執己見,往往就會去詆毀對方的看法。欲打破這樣的僵局,雙方從一開始就應該認識到貧窮問題的成因不只一個,也必須有那個雅量,去接受眾多成因當中可能包含對手的理念。
P280

人們從來沒想過要用張三李四論據(機率推衍)反駁醫學和物理學上的發現,卻習慣用它們來駁斥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大多數人能理解醫學科學提出的治療、理論及事實是機率性的。
P292

接受錯誤以減少錯誤:臨床式與精算式預測
還有一個方法可以讓我們看到「群體統計不適用於預測單一個人或單一事件」此一論證的謬誤,就是利用下面這個思維實驗:現在有個醫師A,他常做某一手術,失敗率很低;另一個醫師B沒做過這種手術,失敗率可能很高,請問,你願意讓哪個醫師為你動手術?如果你相信「機率在單一事件不適用」,就應該不介意讓醫師B動手術。
實際上,如果我們養成「接受錯誤以減少錯誤」的習慣,心理學和整個社會都將受益。
P335

其次,精算方法優於臨床預測的地方在於,用精算方法得出的預測是一種公開知識,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修改、批評或爭論。相反的,使用臨床式預測,就等於要依靠個別權威人士的經驗。
P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