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0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BY 壹團 Han

書名是在譬喻我們所處的環境,低的水果容易摘採,但當低的水果都被採完後,勢必要透過不同的改變,才有辦法採到更高的水果。作者在書中以這樣的概念,評論了台灣社會中充斥的各種問題:

「小確幸」評論了現代年輕人,追求所謂的小幸福,而失去了更長遠的目標;「狼性」常用來讚美對岸,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但台灣的年輕人真的需要這樣的特質嗎?

「當兵不該變笨」中,指出了台灣社會普遍對於軍旅生涯的負面形象,當兵浪費時間、軍中管理糟糕、在部隊中掃除時間大於學習戰技的時間等等。然而台灣所處的環境,國防必定不可缺少,如何扭轉上述狀況,讓軍隊形象如同美國、以色列等國家一般,是國軍、甚至是整體國家要考慮的問題。

「多少人可以念大學」在大學錄取率接近百分百的現代,大學生滿街跑,但從經濟學「供需」來看,早期農業、工業社會,市場的需求以體力活居多,對大學的需求沒那麼多,但在科技爆發的21世紀現代,工作上需要大量的基礎知識,大學普及化有其必要性,但面臨的問題,為學生是否有辦法學以致用,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時,人均生產力該如何提高呢?

「什麼是國際觀」探討台灣對於所謂缺乏國際觀的焦慮感,常有報導、文章指出民眾無法正確回答出國際大事的相關資訊。但作者認為,國際觀不等於國際知識,且知識何其多,在網路時代上網都能找到答案,是否需要記住這些東西值得商榷,更重要的,應該是其背後的連結性,作者舉例戴高樂這個人名,如果只知道他是法國某一任總統,並沒辦法帶來多大的幫助,該知道的是台灣憲政所實施的「雙首長制」,便是借鏡於法國的第五共和,而戴高樂就是第五共和的第一任總統。探討其與自身的連結,讓知識不只僅於書面文字,而是進一步的延伸。

基本上,此書可視為,對於近幾年台灣時事評論的濃縮合輯。當然,不代表作者所論述的都是對的,但至少提供我們,對於台灣現況的問題,提供不同的思路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