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5

阿嬤的廚房:尋找台灣道地古早味 BY 壹團 陳jane

作者用九年3000多個日子,重拾古早味的溫暖回憶,深刻記錄描寫堅守崗位的實力老店,與老師傅們的堅持與感動。

希望藉由古早味的飲食文化,讓大家瞭解台灣的文化面貌,其中蘊含的情感、生活、歷史、往事等多重元素。

------

原來賣芋冰還有個眉角,要「準備幾支大小不同的杓子」,因為一顆大芋冰份量雖多,但同樣價錢,有的小孩喜歡一次吃好幾球不同口味的小芋冰。芋冰雖然叫做芋冰,也是有鳳梨、酸梅等口味,但其中芋頭口味的製作過程最繁瑣,且芋頭的價格也較高,賣家當然把最高貴的東西當做招牌,統稱為芋冰囉!

書中有的古早味我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例如「焿仔粿(鹼仔粿)」,剛開始還以為是「粉粿」的別稱,當兩種名稱一起出現在同一段介紹中,才發現它們是不一樣的東西!

我聽過、吃過的「甜粽」,現在看到字才知道,一直以來都搞錯它的名字了,是寫作「焿粽」才對!台語發音太像了!它不是因為要加蜂蜜甜甜的吃,才叫「甜粽」,是因為要用「焿仔水」製做,而叫「焿粽」。

好想吃吃看「焿仔粿」,跟粉粿的口感有什麼不同呢?

另一個想吃的是「古早月餅」,照片看起來好好吃!而且早已吃膩了現代月餅......

喔!對了!你聽過綠豆蒜嗎?放心,它絕不是「綠豆」加「蒜」這總奇怪的組合!而是去皮的綠豆仁,煮好後整鍋綠豆仁散開,像極了蒜頭,因此得名。

冷的、熱的、溫的,我在恆春住過半個月,三種吃法都嚐了遍,我喜歡溫的,將熱的綠豆蒜淋在冰上,加上其他配料,不會太冰,也不會太稠,好吃!不過作者也提醒大家,熱的綠豆蒜加上涼的豆類,最好是現吃,不然就得分開裝,才不至於太快壞掉!

------

有的東西舊了,使用者棄之換新後,才發現他的價值所在......

【P171
原先黃老闆還有一塊用來印製餅龜的木製模型,他嫌太老舊又笨重,竟棄之不用,最後還拿柴刀想將它劈了當材燒,沒想到劈了兩刀,只在模型上留下兩道痕跡,卻一直無法將它劈開,只好棄置一旁,後來有位朋友發現,索性就送給對方,但是後來他才發現新模型印出的餅龜模樣總不如舊的傳神,而原先送給朋友的模型,聽說後來被賣到美國的一家圖書館收藏,現在想起來還令他懊惱不已呢!】

還有位師傅從小學藝,其中一項製作「五全龜」的技巧和道理,一輩子只派上過一次用場。因為那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可以享用的,只有「五全人」,也就是在輩分上已是六代同堂者才夠格!想當然爾,現在......差不多失傳了吧!

書中還介紹了「肉油渣、阿舍菜、雙膏潤、雙環糖、荖花、狀元粿、糖塔」......等古早味美食。

在整理筆記和撰寫心得時,腦袋不斷重複這些古早味的名稱,嘴都饞了......

「藉由吃的文化讓人瞭解老祖先的生活方式,是一件有意義的事。」謝謝作者的尋訪與記錄,讓我「讀」享我無緣見到的,父母、爺奶年代的飲食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