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3

續.下流老人:政府養不起你、家人養不起你、你也養不起你自己,除非,我們能夠轉變 BY 壹團 Yi Hsuan

我以為這本書會有解答,但卻只感到更加迷惘。
我們終將老去,必須提前規劃,除了個人能做的事,也應該考慮相關制度是否需要進行調整。
小政府或大政府?有限資源下,福利制度能做到多少?

這本書一直讓我想到《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
一個社會的疾病種類反映出這個社會的問題。我們所能看見的都是最末端的結果,要治療疾病或是這個社會,盤根錯節、環環相扣的各個細節與人性,都必須被考慮進去。

節錄句子:
1. 如果不工作到臨死之前就無法生存的社會。
2. 貧困使人愚鈍,一旦經濟陷入困境,人就會失去冷靜。
3. 為了生存而工作的老後:不斷消磨到死的身體與心靈
4. 社會保障愈不健全的國家,高齡者就業率上升的傾向就愈明顯。
5. 為了追求生存意義而勞動只是謊言。
6. 高齡者工作的理由:
a. 持續下降的年金領取金額
b. 持續上漲的介護保險費
c. 持續上漲的生活費
7. 醞釀出工作到臨死之前的高齡者的日本三大問題
a. 雇用、勞動相關的問題:工作時期的努力無法變成有形、無形的財產加以儲存。
b. 家人的問題:「老老照護」與「照護離職」問題。
c. 鄉下的問題:鄉下高齡者的孤立:物理性孤立與資訊孤立
8. 自殺動機中最常見的是健康問題,其次是經濟、生活問題。
9. 介護保險制最初的兩大目標:擴大照護服務量、預防陷入需要照護的狀態。
10. 如果利益被分配到與自己利益不同的地方,大家就會有一種稅金被偷走的感覺。
11. 救濟型的再分配會造成社會分裂。因為他會根據所得將所有人分成「獲得者(社會弱勢者)」和「損失者(中、高收入者)」兩種人。
12. 村請制度:對日本人而言,所謂救濟弱勢並非建立在慈愛之上,而是一種脅迫。
13. 將稅金從「對我們生活造成威脅的負擔」轉變為「可以保障我們生活的財源」。
14. 邁向「去商品化」的社會。
15. 「消除生活中的不安」也就是「滿足生活所需」。
16. 「以預算為前提」的討論,只是追認現狀,而且會失去對可能改變的未來社會的想像力。
17. 相信,然後持續爭取。
18. 當個訴說理想的傻瓜。
我希望我們的社會可以讓所有人遠離不安,不再感到疲倦,並且過著有尊嚴的生活。
我要為了這個目標而行動,而且要永遠持續發出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