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簡單來說,就是個名噪一時的守門員,後來成為建築工人但又因故被解聘的,一位民眾,晃來晃去的,故事。
(這樣是不是很失禮哈哈哈)
但我還是滿欣賞作者的寫作風格的,他以很意識流的方式描寫了一個「魯蛇」成天在街上晃蕩的日子。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段:
「她說她得從花園裡收回晾曬的衣物,開始下雨了。沒有下雨,他糾正她,雨水只是從樹上落下,因為風有點大。可是她已經走出去了;由於她沒有關門,他看見果真下雨了。看見她回來,他對著她喊,說她掉了一件襯衫,但事實證明那只不過是塊地板抹布,先前就已經放在入口旁邊。當她在桌邊點燃一根蠟燭,他看見燭蠟滴在一個盤子上,因為她把蠟燭拿得略微傾斜。他說她應該要小心一點,燭蠟流到乾净的盤子上了。但是她已經把蠟燭放在仍是液狀的燭蠟上,緊緊壓住,直到蠟燭自己站穩。『我先前不知道妳打算把蠟燭豎立在盤子』布洛赫說。她作勢要在一個根本沒擺椅子的地方坐下布洛赫喊道;『小心!』但她卻只是蹲下去拾起一枚硬幣,是她先前數錢時掉到桌下的。」
這裏完全展現了語言中可達到對現象學的展現,經驗結構和語言結構的支解,這樣的文字風格恰恰直指並展現了諾貝爾文學獎對他的評語:「以獨創性的語言探索人性的廣度與特殊。」
好看🥺
不過大部分的時候我也是「很意識流的」在看這本書😅看類型的作品,真的很容易,睡著⋯⋯如果喜歡劉以鬯的作品,相信這本你也會喜歡!
而書名雖然為《守門員的焦慮》,但整體故事在表層上是和守門員沒什麼關係的;但故事主角,乃至人類面對自己無法控制事物之感受,那份焦躁不安,確實是和守門員一樣的—
「守門員的無奈就好比試圖用一根麥桿來撬開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