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一名同性戀,他用自身經驗寫下這本著作。他從來沒有感受過母親的愛,嚴格說來,他一直活在母愛的指控下。
從小,母親便對他百般挑剔,而爸爸總是站在母親那方。「你怎麼又惹你媽哭了?」這是爸爸對她的漠不關心與不諒解。
作者19歲時決定離開家並且改名,在出櫃時正式與父母鬧翻,父母燒毀所有他兒時的物品。而後,母親不願出門、丟了工作,甚至罹患乳腺癌,這一切的一切,他們都歸咎在作者身上。
作者不斷想走進母親的內心,在母親罹癌的12年間,他給予母親建議,並在最後一段路時,決定療程方向且取得母親的同意與認可。
「我還是不確定母親是否喜歡我,但至少他沒有不曾了解我就離世,相反,我卻要帶著對她的不解活下去」
母親在兒時可能遭遇什麼可怕的對待,生產當年可能有嚴重的產後憂鬱,而至親的人(丈夫、媽媽)都不承認這項精神疾病,完全沒有伸出援手。母親把所有的不滿發洩在作者身上,至作者出櫃後情緒堆疊到最高峰,卻以母愛包裝這一切不合理的對待,這樣的傷痛直至現在都如影隨形。
作者在一次與同樣有一個同性戀兒子的母親談話:我很確定,你兒子比你丈夫更需要愛。如果你配合妳先生,兒子很快會感覺你不是無條件愛他,也沒有人會無條件愛他,這會是最深的傷痕。
究竟母愛是否是一種與生俱來,抑或其實真的有一種母愛不存在,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