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7

中共攻台大解密:1000個轟炸目標、14個登陸的戰場、一年兩度的時機,以及台灣人民何去何從 BY 壹團 Han

此書的作者是現任華府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的研究員,曾經來台灣學過中文,也擔任過美國海軍及海軍陸戰隊的「海事分析中心」的中國分析師。本書推薦文也得到多位美、台軍方官員的讚賞。

作者的緣由始於2005年,在台灣留學遇上我們的防空演習,感到十分訝異。對於已發展國家的外國人而言,防空演習是二次大戰紀錄片裡面的歷史,卻真實地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但凡事必有因,有因才有果。

自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至今,中國的領導政權中國共產黨,從來沒有一刻放棄武力統一台灣的意圖。

因此台灣的國防意識,從小到大、從學校到生活,定期的軍事演習活動、役齡的義務役到退伍後的常備役,在在都透露出我們對於戰爭威脅的準備。

回歸正題,本書作者藉由參考中美台各方的研究數據、機密文件,彙整出中國攻打台灣的意圖為何、攻台前的警訊、作戰計畫、台灣的應戰方案、情勢演變等等。

在書中,能感受到作者「親台反中」的態度鮮明,也許部分內容可能因為主觀意識,跟個人的認知有些許不同,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攻台行動主要可分為三部分:

1.攻台前的動員準備:

大量儲備物資、基礎建設暴增;軍隊、重要資源的大規模移動;頻繁使用網路、電視媒體大量的進行政治宣傳。

2.封鎖與兩棲行動:

首先在海、空對台灣進行封鎖,斷絕台灣島的進口資源。接著對島內進行大規模飛彈轟炸,破壞軍事基地、部會機構、民生設施,企圖癱瘓整個國家系統。

接著是最關鍵的兩棲登陸作戰,礙於地理、氣候因素,無論是離島或台灣本島,都呈現出易守難攻的特質。

離島的金門、馬祖是花崗岩島嶼,又被改造成堅固的地下碉堡,駐紮著防禦部隊;而台灣本島接近百分之七十五的面積都被山巒覆蓋,剩下的不是都市就是崎嶇地形。

另外,中國與台灣間的台灣海峽,素有「黑水溝」 之稱,氣候惡劣,在一整年中絕大部分的時間,海浪的強度都會影響軍事行動,冬天是海象最險峻的季節,但夏天又有颱風,因此最可能攻打的時間在於春、秋之際。

兩棲部隊要登陸,需要挑選適當地登陸地點,一方面行進距離不能離大陸太遠,避免增加進攻部隊橫渡台灣海峽時,被發現或攻擊的機會;另一方面,地點最好空曠方便部隊建立灘頭陣地,港口跟機場在附近為佳,方便與空降部隊、特種部隊的匯合。

綜合以上考量,桃園是最有可能成為解放軍登陸的地點,具有海灘、機場、港口,又鄰近首都台北市,為不可多得的目標。但也不需要太過擔心,桃園本身就是中華民國陸軍的大本營,相關的軍事設施都已被妥善配置完成。

3.島上作戰行動:

兩棲作戰成功登陸後,運輸艦將裝甲部隊、戰車卸下,戰場將轉移到登陸區附近與通往附近城市的道路。重要的戰略是攻下首都台北,並殲滅島上殘存的國軍兵力。

成功佔領後,中國會成立軍政府管理台灣,維穩並實施戒嚴,清除剩下的反抗份子,並改造、建設台灣成為前進作戰的基地。

在書中提到,中國能佔領台灣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美國沒有、或太晚參戰支援。現實層面上台灣就是很依賴美國,經濟上的進出口、國防上的軍備提供等等,在此狀況下,能理解親美的國家政策有其必要性跟難處。

而中國要攻打台灣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一是中國跟鄰近國家有許多紛爭,印度、俄羅斯、緬甸等等,出兵台灣勢必影響駐紮邊境的軍力配置

二是中國內部也存在著多股反叛勢力,西藏、新疆、少數民族、宗教異議人士現在又多了個香港,攻打台灣的同時,不能保證反抗份子不會伺機顛覆其政權。

三是中國內部的政治問題,解放軍中央軍事委員會要先能保證攻台行動能實施,再去說服共產黨的領導採取相同立場,接著中央政治局的常務委員會必須計算,打仗所衍生的政治、經濟、社會成本是否有辦法負擔。

以目前中國不承認台灣主權,不放棄武力侵台的狀況下,中國與台灣之間就是場「零和遊戲」,戰爭的發生就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

身為國家的一份子,很認同總統去年雙十國慶的演說:「不畏戰,不求戰」,希望不會有戰爭到來的那天,但當戰爭真的來臨時,至少我們是做好準備的。